•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周末谈心
  • 心铃协会
  • 下载专区
  • 心理评测
首页 > 周末谈心

周末谈心

  • 周末谈心

第四十二期 让我们快乐助人吧

    2021-04-22 20:28:55           浏览数:0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高尔基

 

      春意渐浓,明媚的日子渐渐多了起来。在这个闻见花香、听到鸟叫的日子,我们来聊一聊“助人”吧!
      说起助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已经做了很多助人的事情,如帮忙打扫卫生,拿书包,照顾生病的同学、家人等等。进入大学,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保护环境活动、参与支教、科技服务等等。我们在助人的同时,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快乐。而这种快乐,似乎与单纯的物质享受是不同的。在心理学中,助人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会让我们觉得为他人生命、为社会做出了真实的贡献。这可能是助人能够带来快乐的核心原因。
 

“助人”带来的快乐


      助人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
      建立更深的人际链接,促进你的人际开放度;
      收获积极的情绪情感,如感谢、温暖、热情;
      还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道德评价,如善良、大度、勇敢、担当。
      它能够增强你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加你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感,相应的,孤独感随之减少。
      助人还可以帮助你增强跨越困难的勇气,每一次助人,也就是每一次的成长。
      最后,有研究表明,积极地助人为乐能够消除一些生理上的疼痛,而且那些投入时间和精力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女性寿命更长。
      这些,无一例外都在说明,“助人乃快乐之本”。那同学们也许还很好奇,助人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吗?抑或仅仅是人类的一种道德选择?
助人是一种本能吗?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了。它叫“镜像神经元”。它是意大利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带领的团队,在20世纪末发现的。它是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其作用是让我们在大脑中模拟别人的行为,它能让我们对别人的遭遇、情感、想法感同身受。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共情”。因此,共情是被完整编入我们复杂认知中的一项本能。镜像神经元让我们生来就具备一种机制,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能够对他人共情。没有镜像神经元,我们就无法建立共情和人际关系,作为社会联系根基的各种集体观念也不会形成,我们人类也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薪火永流传。
所以,助人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如果条件允许,人类在同伴遭遇困境时,会有一种伸出援手的本能。那么,同学们可能会问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这个世界就太美好了!可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会有一些人失去了助人的能力,或者陷入助人的两难境地呢?
 

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确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明明伸一把手就能帮助到别人,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这样的事件可能会让旁观者感到心寒和愤怒。
也许,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件。我们在帮与不帮之间徘徊犹豫,或者在没有帮到他人时感到内疚、自责,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我们的助人行为?
      首先是我们是否能够秉承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一切价值判断的总和。而价值,是一种物品或事件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因此,简单点来说,价值观就是你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本质上来讲,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其行为、发明、创新等都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助人有没有价值呢?当然有,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助人的问题就变成了价值观的坚守问题。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是没有监督、无人反馈、没有回报,甚至是无人喝彩的,而恰恰在此时,我们是否能够坚守内心的积极价值观,坚持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尺。因此,大胆的去坚持你的助人价值观吧,它会带给你精神的坚定,也会带给你行动的力量,当然我们也坚信,你的付出,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第二个因素是能力和现实条件。不可否认,很多人都会有助人的意愿,但是囿于条件有限,能力有限,因此不得不放弃助人。这一点在灾难、疾病、意外事故面前,尤其多见。在这些事故中,不具备施救能力而盲目施救的案例经常见诸媒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关于助人,我们除了要有热情外,还要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因为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的,假如求助者的请求严重超出了你的能力,且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你一定要记得,采取更策略的方法,也许会提供给求助者更好的帮助。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个人以往经验。人们经常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做某件事情的意义和结果。可以想见,一个帮助过他人,并且得到回馈的人,其助人行为频率可能会高于普通人。而一个曾经帮助过他人,但未得到回馈,甚至遭遇伤害的人,可能会减少助人行为。
      最后,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还有团体氛围和社会舆论。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团结的团队或氛围,可能更多的出现助人行为,并且,社会舆论更多的赞扬助人行为,个体就更可能表现出助人行为。相反,身处冷漠团体氛围中的个体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过度保护、自我封闭,也就更少的做出助人行为。
      要重要的是,你不一定要成为某个慈善组织的会员才能变得对他人更有同情心,也不必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才向他人提供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几十个让你做好事的机会——用举手之劳帮别人一个忙,表达自己的好意,说一句鼓励的话、随手捡起一片纸屑-----这些都能给你和别人带来积极感和满足感。
      那么,助人有大小,快乐时时有,让我们打消顾虑,尽己所能,快乐助人吧!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 上一篇: 第四十三期 你是哪种学习者?
  • 下一篇: 第四十一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