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周末谈心
  • 心铃协会
  • 下载专区
  • 心理评测
首页 > 周末谈心

周末谈心

  • 周末谈心

第十三期 清明里的重生

    2020-12-04 10:44:23           浏览数:0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程颢《郊行即事》

 

 

正确看待人生主题——死亡

 

    清明杏花雨绵绵,思悠悠,意浓浓。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祭奠先人的节日。今天,可能有人已经结伴外出,闻花、踏青,寻找初春带来的希望;可能也还有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因此,这个特别的日子既包含着哀伤,又充满着希望。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最难处理的情境,或者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就是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是所有人最恐惧和害怕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生老病死、生命的消逝,又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人生主题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丧失感,这种丧失感,不仅仅是外在关系的丧失,也是内在情感的丧失、爱的丧失。这个时候我们感到难过、感到难以相信,这种包含着悲伤、内疚、思念、恐惧,甚至愤怒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Ross就曾经提出“哀伤的五阶段”,是说人们在面对重要关系的丧失时,可能会经历漫长的心理过程:

    第一个阶段可能是“否认,如:“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不,他并没有离去”;

    第二个阶段可能是“愤怒”,如:“为什么偏偏是我”?“命运对我不公!”

    第三个阶段可能是“讨价还价”,如:“我愿意用……交换,只要让他在活着”!“我愿意用我的一生为他祈祷”;

    第四个阶段可能是消沉,如:“我好悲伤,我不想做任何的事情”,“他走了,我也不活了”;

    第五个阶段是接受,如:“我现在能接受所发生的事情”,“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因此,我们在失去亲人后的各种情绪,都是哀伤正常的反应,处理哀伤是需要时间的。

 

如何使哀伤尽快愈合?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痛苦,甚至承认自己的无能。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很强大,强大到能改变任何事情,但是在面对生命的消逝时,我们却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挫败感,会打击我们生活的热情。但是也正是借着一次次生命的洗礼,我们也才可能领悟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另外,每个人处理哀伤的过程都是独特的,我们要理解自己特殊的表达哀伤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有的人会用哭来表达哀伤,有的人会选择安静的呆着;而有的人会排满自己的全部时间,忙碌到没有时间难过。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内心的哀伤是在的。因此,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请带着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爱,给TA添上一抔土,献上一束花,说说自己的心事吧!因为,站在了TA面前,就是站在了“生”和“死”的面前,站在了“过去”和“将来”的面前,站在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面前。在这里,只有哀伤被充分理解和表达,我们才会修复内心的情感关系和情感链接,从而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思考生命的意义,整装待发,迎来重生!

    而这种生命的状态,与清明时节的气象、万物有着高度的契合。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8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此时四野清明,万象更新,生机勃勃。而此时也正适合人们拂扫内心,使内心清明。说的是,人的内心也应该从严冬的萧杀、封闭中走出来,我们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到户外看一看抽芽的嫩柳,赏一赏含苞待放的花朵,感受泥土的芬芳、春天的气息,让内心愉悦起来,从而为自己开启一个新的开始。

    正如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杏花村是峰回路转,也是绝处逢生,是人们在绝望后内心生发出来的新的希望。也正如庄子鼓盆而歌,充满了旷达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文化里,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若将此应用在人的心境中,“心的清明”又当是什么呢?

    就留下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品味吧!

    最后,我要借清明,愿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英烈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很好。

    因了他们爱的传承,我们也会很好。

    希望在另一端收听节目的你,也能从中得到些许力量。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 上一篇: 第十四期 解密理工男
  • 下一篇: 第十二期 如何立不易倒的flag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