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1:26:15 浏览数:0
“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
——罗素《幸福之路》
幸福的秘诀——良好的关系
幸福,指的是人们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主观评价,是自然而然且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花开半夏,酒饮微醺;是有粥可温,惦念之语;
也可以是有好友二三,时常聚餐聊天……可以说,幸福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追逐的东西,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真心的期待。但生活中又充满不确定性,困惑、迷茫常伴左右,幸福也就变得遥不可望……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呢?
哈佛大学曾对724人进行长达70年的追踪研究。受访者有哈佛大学的在校生,也有波士顿贫民区的男孩,几十年后,这些人的命运各有不同,有的人从大好前程跌入深渊;也有的人从谷底慢慢爬起。研究发现,让人最终幸福的秘诀不是财富、智力,而是良好的关系。
良好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与“如何对待他人”。这两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幸福,还影响到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感受等。
大家可能很奇怪,人际关系为什么与“如何对待自己”有关呢?简单来说,是因为一个人的外部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内部关系向外的展现。下面来看。
“投射”和“固着”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概念——“投射”。它是指个体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内在心理过程无意识地附着在外在客体上。换句话说,投射就是个体把自己的态度、情绪、人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映于外在相关事物上的心理倾向。
假设一个场景:你的社团来了一个新伙伴,初次见面你对他印象不好,你可以选择迅速给他贴一个标签,觉得他“自私”、“小气”或者从关系的角度说你们“气场不合”——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有下面几种可能:
对方原因:对方散发出一种自己不太喜欢的“气场”。
情景原因:可能是那天气压低让自己不舒服,或者是在宿舍发生了什么使自己本来就不开心。
自我原因:这个人跟自己有某种相似性,而相似的那一部分正是自己不喜欢的那部分。当我们把自己不喜欢的这部分投射在他人身上时,我们就会对他人产生不喜欢的感觉——但,究其根源,这仅仅是我们不喜欢自己而已!
那么,“投射”对人的心理状态有何样的功用呢?
从根本上说,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需要价值感,因此在遇到挫折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过自我怀疑或否定。当我们遇到挫折,感到愤怒、委屈、无助的时候,最常用的解决痛苦的办法是“回避”,因为我们不愿意体验伤痛的感觉,对吗?而为了暂时避免这种痛苦,我们就会无意识的使用退行、否认、压抑等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就是其中一种。投射能让我们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哪些人更容易使用“投射”来面对人际关系呢?
再设想一个场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父母时常外出打工,陪伴和相处的时光寥寥可数。需要时父母不在身边,也不知道他们何时回家看自己,他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可能是不安、恐惧、愤怒,还可能是迷茫、无助。也许在过去很多年后,即使他的生活环境非常安定,但是内心的焦虑和不确定感却一直都在。他可能会延续多年形成的行为模式,成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小心翼翼的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此来确定别人对待他的态度;他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他努力寻求关注和肯定,甚至委曲求全,讨好别人……。
固着,指一个人在某个心理发展阶段,其基本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太多,从而使心理能量停滞在这一阶段,无法正常地进入下一个阶段。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行为可能跟它相关,如贪食、囤积、思维僵化等。
某种意义上,或许是因为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一个人的心理固着程度越严重,使用“投射”的几率也就越大。如此看,你是否就能够理解了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与他人?
1.要不断地自我觉察和自我照顾
外在行为表现是个体内在的反映。要做到自我觉察,我们不仅要对过去的自我进行梳理,还要对现在的自我认知、情感、行为模式等有一个认识。在具体的某段关系、某个当下,我们也可以觉察那一刻的内在自我,看到自己内在的需求,关照内在的自我。比如:一个人冷冷看了自己一眼,自己感到很难受。接下来你可以用心感受和思考:我为什么会难受?是我希望他用别的方式对待我?是因为有渴望,有期待吗?那我在期待什么?……如此,你便更靠近了自己的内心一步,也会越发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从而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有更稳定的把控。
2.向自己学习,积累成功的经验
回忆自己曾经那些愉快的关系体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成功体验,把“个别的一次”变成“普遍的常态”,把肤浅的变成深刻的,把暂时的变成长效的。这样的经验多积累、提炼几次,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成功经验体系,到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体系的推动力是巨大的。
3.澄清、确定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他冷冷看了我一眼”——如果自己不确定对方的意思,又很在意时,不妨去澄清。可以开玩笑式的询问对方:“嗨,你刚才看我那一眼是什么意思,有特殊含义吗?”当确定对方没有恶意时,我们就可以肯定的告诉自己:想多啦!我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4.善于向他人学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要小看“关系”的力量。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拿到今天来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仍是不断成长自我、完善自我的好方子!
茫茫人世间,禁锢自己会让我们损失许多美好,良好的社会关系会让我们感到幸福。Tomorrow is another day,趁着大好时光,幸福路上,咱们再会!
——你们的心理老师:文洁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