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周末谈心
  • 心铃协会
  • 下载专区
  • 心理评测
首页 > 周末谈心

周末谈心

  • 周末谈心

第十五期 做个打开慧眼的大学生

    2020-12-04 10:49:47           浏览数:0

    近些年,思维模式的提炼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众多思维方法当中,批判性思维成为了最受关注、被提及最多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是聪明人的基本功,它让大家在这个信息纷杂的世界里,打开慧眼,能识破忽悠,也能发现真知。信息大爆炸时代,你需要懂点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维习惯,能够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是西方国家非常核心的教育目标之一。概括来说,批判性思维就是知道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以此构建一系列的观点,并能用证据证明其中你认为最可信的一个。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不轻信,但也不轻易否定,所以肯定不是逮着谁批谁;二是能看到多角度观点的存在,并且权衡评判各角度的观点。

    举个例子,对于“睡觉的时候头朝哪个方向利于健康?”这个问题,有的专家说睡觉的时候头冲着南比较好,还有专家说睡觉的时候头冲西比较好。每个专家都有不同意见,这些专家弄得老百姓都不知道该咋睡觉好了,人们开玩笑说干脆床底下按个轮子,晚上转着睡。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被那些“专家”弄得手足无措的人,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这些人听到专家说睡觉头朝南好,就赶紧去看自己床的朝向,甚至不打听一下这是什么专家说的,为什么这么睡好,只要为了自己好就赶紧照办。过两天又听说睡觉应该头冲西才好,还是啥也不问,就又赶紧跑回家搬床。再过几天,又听说还是头朝南好,这时候就迷糊了,到底听谁的?心里嘀咕着,这些专家怎么说法整天变来变去,真不靠谱!你看,他们最后把锅甩给了“专家”,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过程。

专家VS砖家

 

    每个人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应当对听众负责任,必须有理有据;每个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应当对自己负责任,毕竟你接受的信息会影响你的精神世界,或者改变你的生活,就像晚上睡觉到底头冲哪个方向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在众多的观点当中,应当学会思考、辨别,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尤其不能一听“专家”就马上崇拜。

    人们很容易相信专家,相信权威,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比较容易信服他们的话,这是很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些药物广告、牙膏广告中常常会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他们看起来是不是特别专业?这就是心理学用得好的广告。其实这些广告中大多都是演员,并不是真的医生或者专家,外形的改变让他们充满权威感,容易让人们信服。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假的“专家”,他们只是在推销商品。所以认识到有这样的心理倾向性存在,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不要“专家”一开口就立马全部信服。

    这些专家有真有假,要辨别,但是对于真专家,或者书上的信息,也不能全信。别忘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使是真专家,在对同一个事物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常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因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就是由许多人从不同角度探究,提出不同见解,没有唯一的真理,更加没有永恒的真理。作为读者,或者说是信息的接收者,不要指望找到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从此一劳永逸,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琢磨,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眼界。

 

批判思维如何养成

 

    我们从小到大的练习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甚至连语文的阅读理解题都有标准答案,有时候只要和标准答案有一丁点不一样,这题就没有分了。所以我们很习惯凡事有个定论。可是越长大越发现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很多事情存在不同的解释,并且没有哪一种解释完全能战胜其他解释,我们必须在不同观点中权衡,经过思考后选择其中一种,或者自己提出一种新解释,这就是形成了批判性思维。

    “权衡”的前提是你掌握了很多的信息、知识、观点、思路等等,也就是说,首先你要多阅读、多积累,开放思维,多多听不同的声音,就好像你要买一台电脑,到了商场看到不同品牌不同性能的许多电脑,这时候你才能进行比较,不然只有一台电脑你是没办法比较和选择的。其次,在积累这些信息、知识、观点、思路的时候,要时刻记得问以下几个问题:who, where, when, what。要用这几个特殊疑问词来帮助自己权衡。当我们看到一条信息的时候,不要着急相信或者反驳,更不要立刻点赞转发或指导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首先,who——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立场会导致不同的对事物的解释。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台湾的党派有蓝绿之分,他们的报纸也有蓝营报纸,比如《中国时报》,和绿营报纸,比如《自由时报》。我去台湾旅行的时候,每天早上从便利店各买一份回来,会发现两份报纸讨论同一件事情,但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都是在说尽自己这一方的努力,也说尽对方的坏话。我想,只看一份报纸的人一定只能看到事情的一个侧面,两份报纸都看了,对于事件可能会多了解一点,虽然可能还是看不到全部真相,但至少多看到了一些内容,所以要记问“who”。

    where——这个观点出自哪里?有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字眼“有科学研究表明”、“大量数据证实”等等,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哪里的研究,哪里的数据?一条信息来自于街头小报还是来自正规科学期刊,可信度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了解信息要通过正规、正式的渠道,网上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可不能轻信。

    when——这个观点何时提出?信息具有时效性,已经过时的信息曾经再准确也是没有价值的,就好像今天我们准备出门不会去看昨天的天气情况一样,信息的更迭非常快,要常常看新的研究成果。

    what——究竟说了什么,这个可一定要特别注意,不然我们会非常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正如现在的标题党现象,虽然有的还挺有趣,但有的就很让人反感,它们完全是用夸张、猎奇、甚至歪曲事实等各种手段制作题目,来吸引眼球引起关注,诱惑大家去阅读点击,而最终题目与内容的关联度不大,甚至题目与文章内容表达的中心主题反差极大,有的文章内容貌似是题目上说的那样,所说的好像也合情合理,但仔细阅读却是偷换概念,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这种“标题党”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这种“断章取义”还常发生在一些论辩与行文上。比如庄子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少人就经常只引前半句,认为庄子也持有“要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这一观点,可谓大谬了。不尊重基本的客观事实,无视说话撰文设定的条件和语境,看似论证得力,终究是在误导受众,是对话语权的一种滥用。现在,新媒体无所不在,朋友圈遍天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也都是受众,断章取义泛滥,害人害己,没有赢家。所以,在我们发表言论的时候要摈弃断章取义,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要警惕断章取义,涵养实事求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守约。

    总结一下,我们大学生、国家的优秀青年的确应该提升思考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能识别信息优劣,也能谨言慎行。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以后遇到问题,就要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哦!

 

——你们的心理老师:刘倩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 上一篇: 第十六期 一边拖拉做事,一边深恶痛绝,怎么办?
  • 下一篇: 第十四期 解密理工男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