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周末谈心
  • 心铃协会
  • 下载专区
  • 心理评测
首页 > 周末谈心

周末谈心

  • 周末谈心

第十六期 一边拖拉做事,一边深恶痛绝,怎么办?

    2020-12-04 10:54:30           浏览数:0

    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回到宿舍掏出手机,本想放松一下心情,却一不小心松懈了一整晚;

    本来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却在时间底线上一拖再拖;

    新年新气象,flag永不倒!而现实却是……

    生活中,有许多同学都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嘴上连连称忙,转眼又瘫在了床上。小伙伴们,你们拖拉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拖延”。

 

 

拖延是什么

 

    “ 拖延”,指的是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其实,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直拖延。我们往往意识到了拖延带来的烦恼,但却时常深陷其中,积重难返。偶尔几次的拖延还能忍受,可是经常性地拖延却不容忽视。

    习惯性地拖延,会导致事情不能很好的完成,越是做不好,就越完成不了目标,我们就越有挫败感,下次也就越没有信心完成,陷入恶性循环。严重的拖延症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甚至有可能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就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的原因

 

    1. 时间估计能力不足。

     “我觉得这件事情用不了很长时间就会做完”、“我觉得这么短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很多拖延者在估计时间时会出现较大偏差。所以,从这方面来讲,要想改善拖延症状,就可以这样做:如果发现自己的空余时间过多,就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目标设定的管理;如果发现根本没有多少空余时间,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些技巧来管理时间。比如ABC时间管理法、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学会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序,有计划地处理事情,你的行动就会更加高效!

    2.拖延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

    (1)从生理层面来看,懒惰是人的天性,理智有时很难战胜人类本能。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神经系统在潜意识中监控全身,选择最节能的方式活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天生懒惰。最低能耗是指导我们活动的基本原则。但值得注意的是,“拖延”和“懒癌晚期”并不相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研究发现跟大多数人的多数拖延最相关的4个因素是“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而“懒”可理解为懈怠、好逸恶劳、缺乏行动的欲望等,主要是原动力缺乏。所以说,懒惰可能是形成拖延现象的一部分原因,但懒惰并不等于拖延。

    (2)从心理层面,可能源于延迟满足能力的缺乏和对失败-成功的恐惧。

    A.延迟满足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让参加实验的每个儿童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并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当然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其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最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延迟满足”能力,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而有些习惯拖延的个体,更倾向于“即时满足”:满足当下,忽视未来。他们更关心如何让现在这个时刻更加快乐和容易,因此“延迟满足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B.恐惧

    第一种恐惧是害怕失败。在一些人眼里——“我行动了,但我失败了”,等于承认自己无能,会被人耻笑。对于害怕失败的拖延者们,就会故意拖延到最后一刻完成,仿佛在说:你看,我不是能力不行,只是不想全力以赴罢了。似乎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无能”的自己。

    第二种是害怕成功。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成功意味着未来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或者以后会被认为是“可以承担更多任务”的人,意味着要时刻完美,不允许失败。如果失败了,将是对自己能力的毁灭性否定。于是他们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

    第三种是掌控权的恐惧。简单点说,我们是否拖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让我们做这件事的人是谁,如果发号施令的人是我们喜欢的人,我们就愿意去做;如果是自己讨厌的人,我们不想被他们控制,就情不自禁地想拖延。

    (3)从个性特点来看,完美主义者可能更容易拖延。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会让我们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最后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则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一直幻想完美的结果,迟迟不展开行动。当截止日期要到的时候,才没日没夜地去完成任务,甚至连碰都没碰就直接放弃。下一次再遇到事情时,为了弥补上一次没做完的失望,会对事情抱有很高的期望,结果当然是没办法达成心理预期,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越来越拖延。

 

如何克服拖延

 

    STEP 1: 设立起止日期

    也就是设立任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没有起止日期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成就感。设置起止日期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开始完成任务,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STEP 2: 确立具体、可操作、切合实际的目标

    要知道,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迷你目标,小目标达成了,大目标也终会实现~比如,不是说“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在5月20日之前整理好我的简历” ;不是“我打算写那份报告”,而是“今晚我将花半个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个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STEP 3: 现实地对待时间

    在做事情之前,我们要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不是说“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所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同时注意适当的压缩时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做计划时,同样一份工作,如果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我们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事情来消磨。适当地缩短预留时间,能使我们比较快的处理任务,减少拖延。

    这个时间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如果时间设置得过小,完不成,落差太大,就会焦虑。所以我们在做事情前,可以先回忆下,同样一件事或类似的事情,自己曾经在最好状态下,花了多久去完成,然后以这个时间为标准要求自己。

    STEP 4: 5分钟行动

    很多人常以“没时间”为借口拖延,比如一想到打扫房间,就觉得要做半天,自己暂时抽不出空。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没时间,而是不愿意付出。害怕事情开始后耗费精力,琢磨“会不会太累”、“会不会做不完”、“会不会失败”~5分钟行动是说,做事时,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我们可以完成开头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在打扫房间前,可以先花5分钟整理一下桌面;想要写个方案,就用5分钟想一个标题……这样做几乎没什么心理压力。在被焦虑情绪压倒、感到疲惫之前,先获得一点成就感,可以让自己更容易地进入到做事的状态。

    STEP 5: 留意你的借口

    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利用自己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比如,当自己不想做一件事了,不要把“我累了(抑郁/饿了/很忙/很烦等等)”作为以后再做的借口,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也就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报告,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

    STEP 6: 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

    记得停下来想一下拖延传递出的信息:在拖延时,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它意味着什么?自己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当我们想清楚这些问题的时候,慢慢的可能就会和“拖延”渐行渐远了。

 

——你们的心理老师:文洁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 上一篇: 第十七期 善待童真
  • 下一篇: 第十五期 做个打开慧眼的大学生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