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周末谈心
  • 心铃协会
  • 下载专区
  • 心理评测
首页 > 周末谈心

周末谈心

  • 周末谈心

第十七期 善待童真

    2020-12-04 10:58:23           浏览数:0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六一儿童节将至,你的脑海里有没有响起这首欢快的乐曲呢?长大后的我们,如何重拾童年的快乐呢?

 

 

儿童快乐的秘密

 

    似乎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都是那样的天真和快乐。可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可能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小孩儿不必考虑人际关系、学习、将来的社会责任啊!~这只是一个方面啦,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烦恼的事情呢,比如今天的饭菜不好吃、妈妈不让出去玩、作业好难、同学不理我了等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童年时光的快乐可能更多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儿童的需要相对较少,容易得到满足。

    情绪的高低与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息息相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快乐;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不快乐。一般来说,儿童因为天然弱小,会得到更多的爱护和照顾,他们的需求也就更容易得到满足,心情自然就好啦!随着慢慢长大,我们的需要逐渐增多,而全部需要都得到满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的情绪就会被外界所影响了!

    第二,儿童能够直接表达他们的需要。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会用哭来表达身体的不适;1岁的婴儿,会用手指指向他想要去方向,借而传递给母亲他的信息……每个人生来便具备表达自我的能力。可以说,儿    童因为超我尚未发展起来,因此能够更为直接的表达他们的需要。而长大后的我们,因为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表达则婉转许多,有时还会不得已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当压抑的情绪越来越多,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了。

    第三,儿童对未来的积极期许。

    中国有古语“无知者无畏”,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让我们看看那些学步的小婴儿,他们向着母亲的怀抱,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他们全然投入到生活技能的练习中……当他们终于能够摆脱大人的帮助而自己行走、奔跑时,脸上的笑容是多么自豪,好像忘记了所有疼痛!相较之下,大人反而更容易放弃目标一些——也许是因为那些伤痛和失败,让我们心有顾虑,太早的放弃了尝试,也轻易的丢失了快乐!

 

如何做能够重拾快乐?

 

    首先,始终保持对自己的照料,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也可以发展出 “自己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幼年时,我们依靠大人的照料才可以生存下去,大人也很愿意照顾我们的需要。然而,当我们长大后,就应该告别内心的“依赖感”,转而寻找自己的需要。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的话,不妨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做些什么让自己更好呢?

内心的需要是目标的指引。只需要注意一点:区分“需要”和“欲望”。在我个人的理解中,需要是人类生存的需求,如衣食住行、情感、安全等;而欲望可能来自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如性的欲望、追求感官快乐的欲望),也可能是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超出个人能力的需求(如购买奢侈品、追求位高权重)。

欲望本无好坏之分,但欲望的过分膨胀则是幸福的敌人。因此,我们在寻找自己的需要时,即要对其进行评估:自己的要求是合理、合法,而且能够促使自身的成长、进步吗?假若这个需要(比如刷剧、玩手游)让自己沉溺于感官的刺激,变得越来越糟糕,那么,它对我们的内在成长是毫无促进作用的,这就是很多人在喧嚣热闹时仍感空虚的原因。

    其次,行动促进需要的完成。

    举个例子:很多同学进入大学都在心里默默制定过目标:“我要变优秀!奖学金快到碗里来!”但是很多同学仅仅还是停留在“期望、想要”的阶段,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很多人不快乐,大概就是因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里:我有需要——但我不去做——感到挫败——激发更强烈的证明自己的需要——更害怕失败——更不去行动,结果导致更强烈的挫败感!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切断循环回路,马上去做!

    最后,永远怀着对世界的好奇,怀着美好的希望。

    因为未知,儿童的眼睛里,总是装满了世界的美好和新奇。宋朝张载《孤宦》有言:“人心识尽童心灭,世事谙多乐事稀”。人们长大后,总是认为封闭自己的心是获得安全感、解决痛苦的方法,岂不知,在我们封闭内心的同时,也会封闭自己对这世界的理想和渴望,放弃对这世界的信任和开放。尝试用小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吧!世界上总有一些你未知的领域,当你去探索,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世界即会展现不同的风采。所以,“去爱吧,就像从来没有受伤过一样”!

 

单纯、幼稚、成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单纯和幼稚联系起来,认为小孩子是单纯、幼稚的,“成熟”是长大后应该努力达成的一种状态。但有时候,我们又特别向往“单纯”的状态,那么,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确实,当我们评价某人“单纯”时,并不见的是贬义而是褒义。“单纯”类似于“童真”,是非常真实、简单的一种心理和生活状态,也让很多人心生向往。与“单纯”相对,“世故”则为大部分人所不喜。如果究其本源,中国人这种普遍的生活价值观,大概可以追溯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此不述。

“幼稚”心理,主要有三个特征:(1)分析问题的视角是片面的而非全面的。如,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追求理想不考虑现实;而成熟则是多角度看问题,最终做出最有益的决定。(2)二分法思维。这是一种绝对化思维——分析问题只会从“好和坏”、“对和错”来下结论,而无法整合好与坏、无法理解两个极端的中间状态。成熟则是能够理解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好与坏是共存的,两级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3)把幻想当成现实或者理想。用幻想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过分低估或高估自己的水平;会容易承诺,但也容易放弃承诺;亦不能理性评估任务困难程度,所以不能切实的完成任务。成熟则会基于现实情况制定自己的理想,然后通过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看,单纯、幼稚、成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成熟需要接纳童真

    从内心感受层面,很多人认为,成熟就意味着要告别童真。

    其实不然,成熟并不是放弃童真,而是更要接纳童真、善待童真、珍惜童真。

    接纳童真意味着接纳幼年的自己。“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是童年的自己。在他身上,有成长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他就是那样真实地呈现了自己的过去。他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怎可以随便遗忘和丢弃?

    接纳童真意味着接纳自己的需要。想要被爱、被呵护、被拥抱、被肯定……这是人性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长大后,你有多少次暗暗自责“想要的那么多”?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多久没有好好抱抱自己了?

    接纳童真意味着接纳自己的脆弱。人生路上常常布满了失败。好像这个世界只允许孩子脆弱,长大后的脆弱是不被允许的。然而,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都是勇往直前的呢?接纳自己的脆弱、失败、甚至无能,然后再重振旗鼓,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和解,也是对“勇敢”最好的诠释。

    每个人的成长都像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童年时光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却仍然能够带着童年的美好奔向未来。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 上一篇: 第十八期 如何求助和助人
  • 下一篇: 第十六期 一边拖拉做事,一边深恶痛绝,怎么办?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