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1:01:05 浏览数:0
每一个离开校园、将要独立生活的毕业生,可能对校园外的社会既好奇、期待,又有点畏惧,总觉得校园之外有些残酷,甚至有些冷漠。就像前几年,出了多少儿童被车撞倒路人不及时施救、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女大学生住酒店被人尾随殴打酒店工作人员视而不见之类的事情……听起来还是让人有一丝心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哪里了?
旁观者效应≠冷漠
不可否认,社会上总是会出现一些令人失望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些情况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冷漠”是我们对于这些事件的误解,其实大众并不冷漠!
在一些负性突发事件面前,有时候我们看到没有人快速、及时地施以援助,也许那并不是因为人们冷漠,真实原因很可能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从而使受害者得不到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为什么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我们一般认为人多力量大,可怎么变成人多反而不施救了呢?对于旁观者效应的解释有很多,我们看看其中两种比较著名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责任分散。面对突发事件,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有帮助受害者的责任;而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这种帮助受害者的责任就会扩散出去,觉得帮助受害者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在场的人越多,这种“责任扩散”就越厉害,在场的每个人就觉得自己出手帮助的责任越小。同时,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等待别人行动,而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会想:“别人已经帮了,用不着我了”,或者“我不帮,总有人会帮”,甚至有人会想“别人都不帮,我为什么要帮”。再者,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不仅帮助受害者的责任感扩散了,而且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扩散了:“谁都有责任”最终变成了“谁都没有责任”。
这种理论解释也是有实验依据的。心理学家Darley和Latane 以研究大学生适应能力为名,请60多名纽约大学的学生参与实验。实验的过程是,每位学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相互之间用实验者提供的通讯工具通话,这种装置每次只允许一名学生讲话,其他所有学生都能听到他的讲话。第一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只能与另外一个人交谈(二人组);第二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两个人交谈(三人组);第三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五个学生交谈(六人组)——当然,这又是实验者的“骗术”。说它是“骗术”,是因为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学生作为真正的被试,其他声音都是录音。实验开始后,被试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发言,其实是一段录音,他说自己有癫痫病,紧张的时候很容易发病,刚开始他说话还是正常的,接着开始胡言乱语,声音越来越大,呼吸越来越急促,最后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呼救请人帮他。实验结果:第一组(二人组)有85%的学生实施了帮助行为——离开其所在的房间,向实验者报告情况;而第三组(六人组)只有31%的被试这么做。他们采取行动的速度也不一样:第一组平均用时不到一分钟,而第三组接近三分钟。实验结论:当人们相信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概率大大减小。
第二种解释,从人类面对紧急情况时的认知和行为过程着手,认为从紧急事件发生,到个体出手相助,必须经过五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未满足,都将阻断助人行为。这五个过程分别是:
第一步,人们必须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事件。试想一下,如果你正在赶路,你脑子里在想着事情,再加上路上拥挤喧闹,那么你有没有可能注意不到周围发生的事件呢?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别人看到了求助者,但真实情况可能是他们根本没有被看到或注意到。
第二步,人们必须把事件判断为紧急情况。当一个人注意到事件之后,一定会对情境做出判断:这是什么情况?他需要我的帮助吗?这第二步看着简单,可它几乎是整个施救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如果在第二步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那施救行为就比较容易产生。举个例子,设想一下,当你快速冲出门外,准备制止袭击者时,却发现别人是在开玩笑;或者你看到一个人面无表情地站在海边很久,你以为他有自杀倾向要上去阻拦,而对方实际是在做呼吸练习……想想就觉得很尴尬对不对?
没有人喜欢把正常情况误判为紧急事件,毕竟,那意味着自己大惊小怪,而且很愚蠢。这种害怕难堪和被嘲笑的心理,称为“预期性焦虑”:我们害怕自己反应过度,不愿“自作多情”,所以就不动声色,直到做出确切判断,于是就拖延了行动的时间。或者,当我们无法做出判断时,通常会参照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我们会看看周围人的反应,以判断这是否是紧急情况——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其他人其实也在参照我们的行为。这样就导致了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相互观察。而如前所述,我们在确定情况之前会保持不动声色——结果就是大家都看起来若无其事,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于是乎,我们就判断一切正常!
第三步,人们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同学们可以再想象一下,如果在突发事件中,你是唯一的旁观者,那么你会立即承担这种责任吗?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很大程度上会让他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这和前面提到的责任分散很像。
第四步,人们必须有行动的知识和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如果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缺乏相应的能力,比如,当“旱鸭子”,或者不会心肺复苏技术的人遇上溺水的人,他们可能不会采取行动,并且,我们也非常不建议没有施救能力而一定要施救的行为,因为盲目施救可能会让情况更糟,甚至会危及自身,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他人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第五步,人们还需要有行动的意愿。在助人之前,大部分人会本能地快速衡量一下行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冒的风险。如果代价太大或风险太高,人们很可能会放弃。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品格不够高尚,这是我们的本能。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于那些克服本能、为挽救他人而受伤甚至献出生命的人特别崇敬。虽然看到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也会小小的“热血”一下,但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施救的代价,并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代价。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救援他人固然高尚,可是能够在救援他人的同时保全自己,达到双赢的效果是更加智慧的做法!比如,现在经常有路人扶起倒地老人时边施救边录像取证,虽然这么做让人有些别扭,但毕竟这样做既帮助了他人,也保护了自己,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原来我们的认知转化成行动需要如此复杂的过程,这样一一剖析,希望大家明白,有时候表面看起来他人冷漠的态度,很有可能是我们的一种误解,不能因此批判他人,更不能因此对社会的温暖失去信心。
如何求助
当紧急事件发生,如果自己是受害者,要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勇敢求救,善于求助。首先,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比如大喊“有人拿着刀追我”、“这个人我不认识,他在硬拉我”,这样比喊“救命”效率要高!
其次,向身边最近的人求救,还要注意“旁观者效应”,尽量避免出现向众人求救的心理,而要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帮助你,并明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比如遇到紧急情况时,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他帮你打急救电话,或者赶走追赶、拉扯你的人,这会让他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如何助人
如果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要:
首先,当事件发生而你不确定情况时,周围的人和你一样不清楚情况,大家很有可能将紧急情况误判为正常。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其次,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你要想到“责任扩散”的情形,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人,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学会科学地求助,不给别人冷漠的机会,同时也要相信社会的温暖。当别人没有及时施以援手的时候,也不要凭借主观臆想给他扣上冷漠旁观的帽子;当紧急情况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并且智慧地带动他人一起解决问题。善善与共筑芳华,常施援手暖人心!
最后,祝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习得一身本领,满载青春荣光,勇敢地在未来的广阔天地大展拳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美好!
——你们的心理老师:刘倩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