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0:01:52 浏览数:0
你无法控制他人,你只能选择改变自己。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威廉·格拉瑟《选择理论》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22路公交车沿线路正常行驶,乘客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用手机攻击司机,随后两人互殴,最终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车上13人遇难,2人失联。该事件被称为“重庆客车坠江事件”。
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心态”的思考和讨论。虽然我们在理性层面都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环境中,思维的狭窄、情绪的冲动、语言的暴力却仍然容易将一个人带入无底的深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心态”这个词语。
从心理学上讲,心态是成分比较复杂的概念。从情绪状态上来讲,它更加类似于心境的概念。但是它不仅包含较长一段时间里的情绪状态,还包括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比如,你怎样看待世界、他人?在某些特定事件中一般会采取何种行动?
那怎样才算是积极心态?是否只有某些特定人群才具有积极心态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是,每个人都是有着积极向上生长的力量或本能,每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也是心理学工作者对于人性观的基本看法。
20世纪末,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在西方兴起。该理论认为:心理学不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不仅关注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进行发掘。他们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2000年,在Christopher、Peterson等人的领导下,研究者们通过拜读大量名人著作,并从中归纳出了两百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著作和观点都支持的6种美德,此后,又通过研究发现了与这六种美德相对应的24种力量(见下表)。研究者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成为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对照一下,你是否也拥有这些闪闪发光的心理品质呢?
序号 |
美德 |
力量 |
1 |
智慧与知识 |
好奇心、爱学习、判断、灵活性或独创性、社会智力、观察 |
2 |
勇气 |
英勇、坚韧性、正直 |
3 |
人性和爱 |
仁慈、爱 |
4 |
正义 |
公民的职责和权力、公平、领导能力 |
5 |
节制 |
自控、审慎、谦卑 |
6 |
超越 |
美的欣赏、感谢的心情、希望、灵性、宽恕、幽默、风趣 |
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首先,要愿意相信“积极”。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很难注意到自己也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比如,可能因为沉浸在消极情绪中而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喜欢快乐的人”;可能因为某些客观环境,让我们的积极面难以发挥,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又或者,只保留了对自己的不满,丢掉了对自己的喜爱。
“积极”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价值观。面对长大的自己,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自我对话:
“我要找回乐观开朗的我” !
“我小的时候挺爱跟人说话,不像现在这样啊!” ……
还记得幼年时的你吗?怀着所有对世界的向往,去探索、去发现……那时的快乐可能正是来源于“相信美好”、“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所以,如果现在的你感到无力又无助,是时候重启内心的积极动力,去寻找埋藏已久的优势自我了!
其次,接纳。
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电影《银魂》中有一句台词:“有时候我们明明原谅了那个人,却无法真正快乐起来。那是因为,你忘了原谅自己。”我们习惯用“一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让自己变的更好”。于是,晚上入睡前,我们的脑海里总会闪过很多自己今天做错了什么的画面,比如:
“今天我不应该和某个人说这样的话,我应该那样说才对”;
“今天我做错了一件事,很怕别人会觉得我不好”……
于是我们在自责和懊悔中沉闷睡去。
其实,“反思”并不是深深的责怪自己,也不是自我对抗、自我排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让生活里充满着懊悔和烦恼。
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白自己的不当之处后,以此为戒,把上次的教训变成下次的经验,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对于一些不那么容易改变的“消极特质”,我们只需要接纳它们,以特定的减少损耗、停止伤害的方式与之和平共处就好。
接纳自己是一个人自尊和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更进一步,在接纳自我基础之上,我们才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心胸接纳他人、接纳世界!
最后,学会选择。
在学校里,经常听到同学抱怨:
“今天又被安排当观众了,什么事儿都干不成了!”
“老师普通话水平太差,我都听不懂,上课只能补觉了”!
“时间安排的这么紧,怎么能准备好演讲,算了,我不参加了!”
似乎,我们被安排进一个场景,只能被动的等待“恰当”时机到来。如若没有恰到好处的时间、恰到好处的伙伴、恰到好处的心情,就没有办法好好开始。
这样的逻辑让无数人陷入思维和行动的停滞。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我们都有自己的主动权。比如,在“被观众”的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全身心投入有趣的活动,或者带一本书、背几个单词;在有些枯燥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尽享国内外课程资源,选择其他高校的同门大师课程;在时间紧张的时刻,压缩或减少其他活动时间,全力准备目标任务……
看,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解决困难而非困难带来不便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改变目前的困境。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瑟曾于1965年提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现实疗法,其理论基础正是“选择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生活中的很多心理困境,都是不尽如人意的人际关系造成的。然而,真相却是:他人只能给予你信息,你的情绪由你自己决定!
如果你仍然感到困惑,那就看看同龄人的他吧!——还记得2017年高考那个给清华写信的甘肃考生魏祥吗?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爸爸又早逝……只是这个经历就让人满满的心疼。可是他却选择了不放弃,选择坚强,选择努力,并用648的高分成绩证明了自己。
“清小华”回复魏祥的信中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是啊!“相信”——多么宝贵的力量!人生的苦难不可避免,在前进和放弃面前,只要有“相信”,我们就会选择前进!
如何走出消极心态?
如前,心态包含了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的状态。那如果身处消极心态中,如何才能改善呢?
首先,调整认知。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秉持一定的“核心信念”,由此发展出特定的生活信条。如“我考的大学不好,我没法跟我同学比,以后在他们面前抬不起头了”;“我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已经没有办法再更改我未来的路了,就先将就着吧、凑合着吧”。这些是固定的、封闭的、没有希望的观念,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条狭窄的死胡同,像预设了一个消极、悲观的结局一样,这必然会导致消极的情绪、消极的行为。
接下来,你不妨带着发展的、开放的、有希望的信念去生活,这也是积极心态最主要的特征。其核心是:你认为自己是否有发展可能的?你是否愿意跟这个世界、跟他人发生联接?……要试着给出肯定的答案哦,记得天无绝人之路!
其次,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Step1:明确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比如“我现在感到很生气、我现在感到很悲伤、我现在感到很委屈”;
Step2:想一想原因是什么。比如“因为我这件事让我感到尊严被贬低、这件事情让我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Step3:理解和接纳自己。比如“是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让我很难过”;
Step4:你可以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思考下一步应该怎样做能够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跳过了觉察情绪的阶段,直接宣泄情绪,让自己“淹没”在情绪中:比如“气死我了!”,然后暴跳如雷。有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没有及时被觉察而被压抑,当遇到一点点不顺心时,我们的愤怒情绪就会像燃爆!看下面的图,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最后,尽己所能改变现状。
哪怕是今天有了一点点积极的想法、情绪,做了一点点积极的事情,那也是值得高兴和自我鼓励的!假如我们某一段时间无法让自己停止消极的念头,那么即便是停下来的某一时刻,哪怕是5分钟,你也可以检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问问自己:我怎么了?我的观念是发展的、开放的吗?我有没有尽力去解决问题?然后去修正这种状态,长期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进步!
只要你愿意,一切都会好起来!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