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周末谈心
  • 心铃协会
  • 下载专区
  • 心理评测
首页 > 周末谈心

周末谈心

  • 周末谈心

第二十期 如何更好地安慰别人

    2020-12-04 11:07:53           浏览数:0

    这个世界,每天都会有受伤的人。做一个善于理解他人的安慰者,不仅可以帮助到个体的TA,还可能帮助到群体的TA们!让我们做个传递温暖的人吧!

 

 

错误安慰类型有哪些

 

      “别哭了,没事的,都会过去的”很有可能是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一种安慰模式。因为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但作为一个陪伴者,这样的安慰是否真的起到安抚心灵的作用呢?

    设想一下,当你沉浸在伤心情绪里,想梳理一下内心的感受时,对方却一心想制止你,让你脱离对自己的感受和思索,那感觉……有点不太美好呀!所以,当“哭”是最简单直接的释放情绪的方式的时候,我们的一句“别哭了”,其实不经意地“剥夺”了TA哭的权利。这时候我们的劝说可能会使TA变得更糟:“为什么不让我哭,我明明很难过,很伤心,为什么连哭都不可以……”。瞧,这些看起来都是安慰人的常用方法,竟然这么无力,甚至还有些不妥当!

    错误类型1:“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那么糟糕”“你不要这么想”

    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希望别人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抛掉不好的经历,往好的方面想。我们往往会说这样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还没有那么糟糕”,“你可不要这么想”,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安慰受伤者,可在被安慰者听来,可能就是另一层意味:那暗含一种意思是“这是你自己太敏感,你不对”。TA心中想要表达的委屈和感受被你的话生生的堵了回去,她所受到的折磨受到里贬低和轻视。

    错误类型2:“我比你更惨”

    举个例子:

    李明跟自己的哥们张强说:“周五下午因为有急事,课堂上早走了5分钟,结果老师下课点名,记自己旷课”。

    张强接道“哎,别提了,我今天上午回答问题,明明就是老师理解错了我的意思,居然说我作为班里的学习委员,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会,趁早辞了吧......”。  

    李明的本意是想吐槽自己很倒霉,老师的做法不合理,希望张强能够理解自己,没想到张强不仅没在听自己的谈话,反而说“我的老师更过分”——李明的情绪没有发泄完,发现张强在说自己了,满肚子的火没处发,反而有一种被漠视的感觉。这里张强把感同身受理解成了“比惨”,认为在李明为不好遭遇感到难受的时候分享自己更不好的经历是和他感同身受,他就会得到安慰,于是就变成了“比惨大会”。可是这样的“比惨”真的会起到安慰别人的效果吗?

    确实,与他人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关系,但是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当需要被安慰的人已经通过前面的吐槽、倾诉等排解了一部分情绪之后,轻易地“比惨”是不妥的。这种安慰人的方式,否认了对方情绪的合理性和经历的独特性,把对话的焦点从对方转向了自己,就比较容易让对方觉得被忽视。此外,居高临下的同情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没有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看待,跟我们平时说的换位思考、共情等有很大的不同。

    错误类型3:过早说“我完全理解你”、“我懂你”

    许多人为了表示自己跟对方站在一条战线上,就匆匆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可是,就算是十分有经验的咨询师,要做到完全地理解另外一个人,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人能绝对的感同身受,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精确地理解他人是一件很笨重,而且很花功夫的事。所以,轻易地说出“我完全能理解你”,无异于抹杀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还会给人一种不真诚、虚假的感觉。

    错误类型4:跟对方讲道理,口头提供帮助

    电影《后会无期》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当别人描述自己的困难情境和负面感受的时候,像是“我科目三又挂了,伤心”、“今天好烦啊”,他们的焦点或许在于负面的感受和糟糕的情绪,只是想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不一定都是想要解决方案。他们不是想现在就变得开心起来,而是希望有人可以理解他们、陪伴他们。所以在安慰时,我们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连结。讲道理,给人一种说教太多的感觉,缺乏情感上的共鸣。

如何更好地安慰别人

 

      1.倾听TA,接受TA,看见TA

    倾听,是一种疗愈。作为陪伴者也是倾听者,我们要不加评判地倾听、接受并看见被安慰者的情绪。通常我们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询问对方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  家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这很重要,也是极为有效的。不加评判的倾听可以让倾诉的人处于一个安全、友好、有爱的倾诉环境当中,可以使得TA情绪输出的管道保持畅通,痛苦也会得到缓解。当然,倾听不是沉默,而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听对方的声音和诉说,知道对方因何而愁因何而忧,才能真正体会到对方的痛苦。

    记住,在任何时候,都要控制自己表态和评论的冲动,要给对方表达和宣泄的机会!有时候,可能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TA哭一场,对TA情绪的缓解就会有很大帮助。一句“谢谢你,我感觉好多了”是对你最大的肯定!

      2. 共情,展现同理心

      “共情”,也就是“设身处地理解”、“感同身受”。而它的表达形式是“事实描述+主观感受”。像“这件事发生的太突然了,一下子没法接受,心里也特别难受吧?感觉糟透了吧?”,这就是一种共情!  

    共情的五层次水平(卡科夫)

    LEVEL 1: 毫无共情反应,即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和行为;

    LEVEL 2:片面而不准确的共情反应,即理解当事人的经验及行为而完全忽略其感受;

    LEVEL 3:基本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但忽略其感受程度;

    LEVEL 4:较高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并把握其隐藏于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LEVEL 5:最准确的共情,即准确把握当事人言语传达的表层含义,亦把握其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程度。

    3. 陪着TA,我们在一起

    不要低估陪伴的力量!虽然我们无法分担他人的伤痛,但是可以做到安慰和陪伴,陪TA度过心中难捱的黑暗。有时候仅仅是默默地陪伴,或者握紧的手,告诉TA“我们在一起”,TA的内心就可以感受到力量。所以,当你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有时候,只要待在ta身边,告诉ta“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我”,就足够了。

    4. 抱抱TA,温暖TA

    除了口头语言,我们还可以走到她身边,用肢体接触对方。但是也要注意关系的远近和对方的习惯哦~可以握着对方的手,鼓励倾诉时的哭泣,甚至可以注视着对方,对ta说:“太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会陪着你。”相信这种温暖可以带ta走出阴影,迎接阳光!

    5. 为TA做点什么吧

    没有什么比实际行动更能安慰一个痛苦无助的人了。举个例子,当一个人陷入经济纠纷中,你可以为她找一个合适的律师;当一个处于一种“待业”状态,你可以帮她一起制作精美的简历,并推荐给合适的人……这种安慰是非常直接有效的。当然,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做不了这么多。但是,直接去倒一杯热水一定比说“喝点热水吧”更有效果;陪着她度过漫漫长夜也一定比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更有力量!

    注意:安慰不是拯救!帮助别人度过艰难、痛苦的时刻,并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任何人都有责任承担他们行为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首先要认同他们的痛苦,但不要试图用最快的方法来驱散他们的痛苦。面对需要安慰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直面痛苦的支持和力量。还有,就是提供情感支持,告诉对方你的感受,让对方知道自己当下的感受。我们甚至也可以直接对她说:“我现在无法理解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我真的很关心你,很希望你好起来。”也许这样的表达有些可笑,但也要让对方知道。

    因为,有你陪着,再拙劣的安慰,也会带给TA前进的力量。

 

——你们的心理老师:文洁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 上一篇: 第二十一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谈谈如何消除无力感
  • 下一篇: 第十九期 假期实习,你准备好了吗?

友情链接:    教育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