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0:31:31 浏览数:0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
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缄默;
没有谁的心灵能够永远一尘不染,
健康人生,从心(新)开始。
学做朋辈心理咨询师,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疫情后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
宅家学习、生活,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困扰?
小A:居家上网课的日子里真纠结,既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又不能安安心心地学,学习和休闲都在手机上,对自律性差的我来说越是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越感觉堕落!
小B: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像正常在校一样学习,学习状态不好,觉得自己虚度光阴,担心考试挂科。
小C:好不容易适应了网课的学习生活,却又要面临开学,但要是真的开学了,又好好像有些隐隐地担心和害怕。
小D:做的计划总是完不成,感到自责内疚却又无力改变,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放下之后就很焦虑,但是拿起来又很自责。
小E:情绪时好时坏,有时候还会莫名的跟家人发火,之后又会深深的自责,从而陷入情绪的低谷无法自拔。
还有的同学与父母矛盾升级无法调和,有的担心开学时人员大量聚集, 是否会爆发第二次病毒扩散;大四同学担心找不着工作、毕不了业……
由此可见,疫情后大学生心理困扰既有自我、学习、适应方面,又有人际、网络依赖方面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当前国内疫情虽然已经平息,但全球疫情形式依然严峻,疫情后心理疏导任重而道远,面对疫情后同学们诸多的心理困扰,作为心理委员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助人自助作用,协助心理老师做好班级同学的心理援助工作。
疫情后心理委员工作内容方法
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心理问题学生的帮助者,心理危机学生的发现者,身心素质健康的示范者。由此,心理委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针对同学们的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向同学们分享科学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还可以分享居家学习如何有效管理自己?如何克服拖延症?解决同学们的自律和学习方面困扰。心理委员同学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可以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复学在即,我可以为开学做什么?
疫情也是一次生命教育。在危难面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么弥足珍费。白衣天使
的无惧前行、爱心人士的八方支援、家人之间的彼此鼓励,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相信生命会更精彩,明天会更好!
第二,让情绪“战”起来。
疫情肆虐期间,我们经历了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情绪变化 ,即便恢复正常,有时还会被拉回到过去那种不安状态中,甚至还会对周圈环境的安全与否产生怀疑。这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要学会接纳低落情绪。不必过于担心。
第三,让行为清单“动"起来。
调整生物钟,作息有规律。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 。按时起床、学习、运动、睡觉,从而更好地透应开学后的学习生活。
核清作业单, 学业有考量。对于寒假作业抓紧核清,进行查测朴缺,高质量完成。
准备新用品, 学习有保障。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也可置办一些断“装备”。 提升自己对新学期的期待。
制定新计划,学习有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及早确定学习方向。
提高免疫力, 防疫有底气。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抵御病毒入侵。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班会、心理沙龙、心理读书会等等,尤其是备受同学喜爱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趣味心理运动会、班集体团体辅导。
利用微信、QQ等平台,全面深入了解班级同学心理状况,科学评估心理问题学生严重程度,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同学提供力所能及朋辈辅导;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做好转介工作。
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评估同学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下列感受,无法消除,并持续超过2周,请尽快寻求帮助。
① 害怕,无安全感,担心灾难降临。
② 感觉无助。
③ 对周造的事物丧失兴趣和动力。
④ 睡眠和饮食状况变差.如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不振。
⑤ 人际退缩,不愿与他人交谈。
⑥ 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学习和掌握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知识,发现心理危机倾向同学要立即报告班主任、辅导员或心理中心,千万不要为替当事人保密而不报告。不要过于相信当事人“绝对不会自杀”的誓言。千万记住:同学的生命比你的承诺重要,保存生命比耽误学业重要,生命比面子重要!
有的心理委员会困惑:如果我上报了同学的信息,同学知道了会不会生气?请记住:心理委员心理反馈表并不代表监视同学,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同学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学生,从而及时提供帮助,防止恶性事件发生。所以“及时上报”是对同学负责表现。
掌握朋辈心理辅导技术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它既不是聊天,也不是说教,而是需要一定的技能。
首先,了解什么是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青年心理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更在乎同龄人的评价,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意见和建议。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一是可以帮助心理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二是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求助者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同于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不及的效果。
倾听:就是在接纳的基础上,认真、积极、关注地听,并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归根到底是一种沟通,咨询员和当事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世风格都可能截然相反,如果你无法接纳当事人的思想、言行,就做不到良好的倾听。 所以倾听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开成见,无论当事人存在多么扭曲的认知、偏激的行为、偏执的个性、低沉的负面情绪,我们都要先学会接纳,不表露出厌恶、奇怪、气愤等个人情绪。
此外,要积极地听。在辅导中,求助者都是带着苦恼来的,可能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些抱怨、消极、负面的信息,我们要试着调整视角,努力寻找并关注到他身上积极的内容。比如他的主动来访,他想解决问题,他曾经做过的尝试等等,积极地听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求助者自身的能量,挖掘他的成长潜力。
在辅导过程中还要认真关注地听,不能心不在焉。同时注意收集信息,关注当事人的情绪感受,既关注言语也要关注言行背后的动机,从而明确当事人的问题和原因,比如,求助者提到人际关系困扰,要认真听,自己一直跟班上某几个人有矛盾,还是因为一件什么事情发生了冲突?或是他对整个班级都很不认可,非常排斥,从他的不同表述中,可以了解他的个性特点和处事风格,洞察他的内在需求。
另外,在倾听过程中,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讨,我们也要做出适当的回应,鼓励对方表达。 比如,“嗯”,“听起来挺难受的”,“然后呢”,“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倾听是一种温暖的互动,不能变成一个人在说。那么在使用倾听技术时,需要避免哪些常见错误?
第一,不要打断来访者,做道德或正确性的判断。 比如一位自卑的女孩跟你袒露心声:觉得自己很轻浮,喜欢在网上与男孩聊天,享受被对方追的快乐感,但其实自己知道内心里并不喜欢对方,却没有勇气跟对方说“不”。 没有经过正式培训的咨询员,可能会急于做出类似的回应“你怎么能这样呢?的确不太好,既然不喜欢对方就要明确跟对方讲明你的态度。”这种表述往往打压了当事人的倾诉欲望,感觉不被接纳和理解,进而变成求助者是来听取对于对方的说教,咨询员也就无法得知当事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要保持中立,不道德性或正确性的评判。 可以尝试这样讲:听起来,你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不太满意,自己也很疑惑迷茫自己到底怎么了?是这样的吗?
第二,不要急于下结论。很多事情背后都有故事在发生,所以咨询员要对求助者的人生保持好奇。比如,闺蜜跟你吐槽“我跟明强吵架了,我已经跟他提出分手了。”试试看,你听到了什么? 你说“分就分了吧,明强有什么好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说不定还有更好的在后面等着你呢。”而事实上可能是她对明强还有感情,内心并不想分开,她是担心对方跟她提出分手所以自己先下手为强。
第三,不要轻视求助者的问题。有些同学困扰的点可能在普通人看来是小题大做,自寻烦恼,但往往他就是纠结在此,比如觉得室友们分享零食,也没有问自己要不要?觉得自己在班级里可有可无等。如果你觉得他为什么要这样想呢?不要想这么多就好了。那其实说明作为咨询员的你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他可能在人际交往方面非常不自信,自我认同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人会认可和欣赏他,可有可无等。而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自我认同的问题。
第四,不要干扰转移求助者的问题。有的同学谈话说“我最近好烦啊!”他没有具体直接讲因为什么事情而烦恼,这时需要咨询员的引导。咨询员要逻辑清晰,仔细思考作出判断,逐渐缩小范围。比如,可以提示求助者是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学习、自我认可方面,或是家庭方面让你很烦呢?如果他说“我都有”,可继续引导:“请说说最困扰你的一点好吗?”,“这么多的问题,你今天最想先谈哪个问题?”本身一次咨询能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做探讨就足够了,不要想一次谈话咨询就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五,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我们要学会精准提问,适当概述,适度的情感反应,不要持续追问,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最好以开放式的提问为主。比如:“可以说说你今天愿意来找我主要是因为什么吗?”“嗯,然后呢?那时不舒服,那一般你会怎么处理呢?”尤其要避免为什么的追问,如“为什么你老是这样想呢?你为什么不自信呢?”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 “哎,你会这样想是因为观察到什么事情吗?或是他们做了什么事让你忍不住这样想呢?”“听起来你不大自信,你觉得是什么经历会让你有这种感觉呢?”
适当的概述是指当资料收集的差不多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让来访者感受到你在认真听,还可以确认你听的内容是否准确,比如:“嗯,听起来,你在学业上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是每一次考试都会出现失误,让你对自己的真实能力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考多少,所以越是临近考试越没信心是这样吗?”但也要注意不要动不动就重复他的话哦,不然她会觉得你废话好多哦。
什么是适度的情感反应?如果我们面对的是非常无助的求助者,有时过于强调他的无力感烦恼痛苦反而会强化这种感受。比如:“你听起来很难受,确实会很无助,这样子真的很痛苦。”这种情绪感受反映的过多会让他陷入到自己的情绪困扰里面。所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反而要试着淡化,引导到可以解决的方向上来,比如:“嗯,如果是我可能也会不舒服,那你一般会怎么做呢?”“听起来这种感觉不是第一次了,你曾经尝试过怎么去处理吗?”这样的引导会收集到更多的信息,看到他曾经做过的努力,然后挖掘他自身的能量。
所以,倾听不单单只是听而已,还要学会积极地听、关注地听、有回应地听,有逻辑性的去整理我们听到的信息,还可以借助自己的其他语言去表达你的倾听。比如,适当的身体前倾点头,目光关注等等,都有助于我们与求助者的互相共感。其实,倾听不只限于朋辈辅导,生活中的倾听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不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需要我们去聆听他们的心声。
朋辈心理咨询技术二:共情
举个例子:期中考试你的高数考砸了心情很郁闷,对好朋友讲“我这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看来我真不是学数学的料。”
好朋友A:“不用担心啦,你这么聪明,一定会学好的,这次没考好,以后用功一点就行了。”你会有什么感受?
好朋友B:“听得出,这次没考好让你感到很失败,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数学考不好令你觉得很难过,你希望能找到方法使你的成绩更好,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应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你的问题好吗?”你感觉又如何?会觉得他是理解你的。其实这就是共情。心理学中是怎样定义共情的?
共情,又叫同感、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技术是指咨询员一边倾听求助者的叙述,一边进入求助者的精神世界,并设身处地的体验这个精神世界,然后跳出来以语言或非语言动作,准确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体验的理解。
可见要有效共情,在辅导过程中如何理解求助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求助者感到自己不被理解,难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还会打击求助者继续辅导的动机。如,一个大一女生来求助,她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上铺最近对我爱搭不理的,吃饭上课也不喊我一起走了。”试试看,你听到了什么?被疏远、孤独、在乎这个朋友?这时,你说:“她不理你,你就找其他舍友啊。”求助者会感觉自己的问题完全被忽视,根本不能被理解,也就不会继续表达自己的内心。
学会熟练地使用共情技巧,让求助者真正的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第一,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当事人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地位和处境上,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层次就越高。比如,先问自己:他现在表现出一种什么情绪?然后找出适当的词汇来描述当事人现在的情绪,他就会感到被理解、被接纳,而在当事人认为你已了解他的问题和想法时,就可以引导当事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有时候我们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达到了同感,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当事人检验并作出修正。如:听你的话,你好像对你的班主任很反感,但又敢怒不敢言,是不是这样?
第三,表达同感时很重要的一点是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否则会适得其反。过于共情求助者的无力感烦恼痛苦反而会强化这种感受,这种情绪感受反应的过多会让他陷入到自己的情绪困扰里面,所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反而要试着淡化,引导到可以解决的方向上来。
第四,角色把握要适度。朋辈辅导员的共情是指体验当事人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并非变成“就是”,有两个我,一个我体验他的内心,一个我随时准备拉他一把。
第五,学会使用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等。共情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能促进有效咨询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能唤醒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促进其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从初级水平的感性共情开始,然后逐渐深入到求助者的动机和愿望,最后达成高级水平的理性共情,心理辅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请看下面的共情片段:
求助者:我真受不了我们社会学老师!他上课总喜欢说他以前如何如何,我真希望下学期能换个老师,但据说是不可能。
咨询员:听起来,上他的课你感觉挺无聊?(初级共情)
求助者::那还用说,坐在那听他说些废话就够受的了。我是说,他根本没想到时代不同啦。
咨询员:你觉得他应该拓展新知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是不是?(高级共情)
求助者::其实也不全是新知识,至少他该知道时代不同了,他该接受我们的想法才对。
咨询员:如果他改变一下方式,你是不是就不这么排斥他了?
求助者::我想是吧。其实,他课讲得不错,我觉得上他的课收获还是蛮多的。(共情产生的理想结果)
咨询员:其实你是很爱学习的。
……(转向正向积极面)
记住,我们关注的是当事人的情绪感受,不给忠告不给建议。不去讲道理不试图去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我们只需告诉他我能体会你的感受。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能体会你的难处等等。
朋辈心理咨询技术三: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涉及的是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员所应该具备的辅导理念,或者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求助者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他自身拥有改变自己的权利。所谓的积极关注是指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
比如,一位大一求助者表述,上大学以来一直感觉很焦虑紧张,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对自己越来越失望,真的想放弃,但又不甘心,活的太辛苦了。来到青农很不情愿,自己高中的同学都考上了211、985,因为自己高考发挥失常才来到这里,本来想通过努力三年后考上一个211、985高校研究生,为此大一上学期我拼命地学习,每天早晨五点半按时起床学习,晚上十点半才回宿舍,舍友们很多都在疯狂玩耍,但上学期考试成绩下来了,我只考了专业18名,感觉舍友们都在用嘲笑的眼光看着我,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研究生?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技术的使用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
我们可以在共情基础上试着对他说:“嗯,从刚才短短交流中我感觉到你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同学,更是一个自律、约束力强的同学,来到大学更多人都会很迷茫,产生歇一歇想法,你刚入学就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能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十点半回宿舍,这大概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我很好奇,你是怎样做到的?中学时期你学习那么好,你是怎样做到的?如此的紧张焦虑你能一直撑到现在,我觉得你还蛮坚强的,你是怎样熬过来的?如此的学习状态你竟然还考了专业18名,你又是怎样做到的?……”这样表达,求助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她或许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他至少有自己的想法,并付出实际行动,没有虚度年华。这就是积极关注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再让求助者觉察学习状态差的缘由,跟他分享负性情绪管理方法等。把他引导到自我反思和积极成长方向上。
但要注意,所谓的积极关注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对方盲目乐观,而带着问题前来。适当的积极关注,首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所谓的无条件是指无论求助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我们对他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求助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所以我们要剔除批判的眼光,尝试用客观辩证包容的眼光看待求助者;其次,引导求助者学会客观的看待自己,积极赋义。防止一叶障目过分消极。如刚才的个案:中学时期你学习那么好,说说看你是怎样做到的?一个学期都能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十点半回宿舍,说说看你又是怎么做到的?最后,立足于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否则求助者只会觉得你是在虚假的安慰自己,效果适得其反。
积极关注不只是话术,更是用心去挖掘当事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他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更有动力的去做改变。毕竟我们40到60分钟的咨询在他生活中占有很小的部分,具体的实施要靠求助者自己去把握和实践,所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希望作为心理委员的你行动起来,付诸实践,活学活用,携手前行,呵护心灵,助人自助,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你们的心理老师:翠春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