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1:17:51 浏览数:0
“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还叫什么选择。”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句台词,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人心。是啊,世间安得双全法!做选择从来都不容易,那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做出选择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部网剧开始了解一下。
《长安十二时辰》用48集讲述了发生在唐朝上元节这一天的反恐故事。剧情紧凑,事件复杂,需要剧中人物快速解决。并且几乎每一件事都有很多个选项,能将故事引导到不同的方向,所以特别吊人心绪。
做出选择之前——明确自己的信念
剧中有一个让人印象很深的片段:张小敬在葛老那里用暗桩换情报。暗桩小乙是张小敬以前的手下,对张小敬特别崇拜,而且绝对信任。张小敬出卖暗桩,不仅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而且一旦出卖暗桩,自己将背负背叛同僚的耻名,在手下心中的“位置”也将不保。但是如果不出卖,就无法得到葛老掌握的线索,长安百姓的性命就危在旦夕。
这个片段很像一个哲学问题——火车困境:假如你是一个火车司机,发现前方有个岔道,左边有一个工人在施工,右边有五个工人在施工,刹车已经来不及了。请问,你会怎么做?是杀死一个工人救五个工人,还是杀死五个工人救一个工人?时间成本如此昂贵,不允许片刻的犹豫和彷徨。剧中张小敬在“救一还是救五”上很快作出决断:救长安。他选择了出卖暗桩小乙,用一人之命来换千万长安百姓的命,同时张小敬手起刀落,自断一指,抵付对一条被牺牲的人命的愧疚。
不负“暗桩”,抑或不负“长安”,选择艰难,如果不是心中“救长安”的信念坚定,结局未必这样。可见,要做出重大的选择,内心要有一个清晰的信念,换句话说,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需要有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要了解自己,要独立思考,做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了解自己也需要一个过程,在剧中,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崔器。
崔器这个人很有意思,在《长安十二个时辰》里他的选择几经改变,其实这是崔器发现自己内心究竟想要什么的一个过程。起初,崔器在陇右,一心想到长安当兵发展,有这样的信念自然是哪里机会好就往哪里去,于是看到靖安司启用死囚破案却不重用自己时,感到心灰意冷。此时,右相拉拢,便带队离开了靖安司。但成为右骁卫后,有了更好发展的崔器却并没有觉得高兴,反倒是逐渐发现只有靖安司才真正关心长安百姓的安危。他意识到自己是深爱长安的,保卫长安才是自己想要的,最后,崔器用自己的鲜血把陇右二字改成长安,成为长安人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
看,只有在实践中体会自己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渐渐地,内心的信念就清晰起来了,在做选择时也就有了依据。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要明确内心的信念,一方面要反思、观察自己;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体会内心感受。
但是,明确了内心的信念之后,我们会不会对这个信念产生“质疑”?这个信念又能坚持多久?这个我们是无法预估的。举个例子~有的人在毕业的时候会纠结:是选择接受家里帮忙安排的稳定工作,还是自己去闯荡,尝试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呢?有的人在考研的时候会纠结:是选择跨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去,还是坚持已经学了4年的专业呢?万一自己闯不出名堂怎么办?万一现在喜欢的专业过几年又不喜欢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常常动摇我们的信念。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一封前几年传遍网络的辞职信。它火起来绝不仅仅是因为那任性的几字,更是因为它刺痛了某个躲在屏幕后面还在身不由己的彷徨者。这样任性的离去,也许就是在弥补对青春的亏欠……可能,他的前半生都在为别人而活吧,被大众的观念所操纵,按部就班地执行着大众所认为的“时间计划表”:上学,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世俗的约束力强大到使他们从没有正视过内心真正的声音。然而掩埋多年的关于自由的梦,忽然在某一天惊醒了。确实,遵循内心的信念可能走不到尽头,但漠视信念可能会让我们调头去追。所以,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真的要好好听听内心的声音,然后结合实际做出权衡。
做出选择之后——做好走弯路的准备
如果信念明确了,也坚持下来了,但是这个信念会不会误导我们做出不正确的选择呢?
在这里我们要先明确一点——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选择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每一种境遇都可以给我们独特的收获。很多人觉得:事情都有正确答案,甚至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我们总想直接奔着这唯一的正确答案去,不想任何试错,也不想走任何的弯路。但这其实是一种幻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
在咨询室里也会有一些前来寻求“指导意见”的同学:我该和什么样的对象在一起?我未来应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往往都会带着“我想要一个正确答案”的想法走进咨询室,但这些想法是不会实现的,因为,在他们心中其实早已有了答案。他们只是想要另一张嘴来说出自己的心声,来加强对自己的认同,需要这“临门一脚”来下定决心。而咨询师能做的只是帮他们澄清各种选项的利弊和可能导向的结果,并且让他们懂得“没有最佳选项,弯路不可避免”,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成长。
正如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自我成长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不断地走,勇敢地面对迷茫,才能一点点把自己的路走出来。
生活中处处是选择,但总有人好像活得逍遥洒脱,一度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棘手的事情。讲真,这样的好事是不存在的。那些过得踏踏实实的人,并非因为幸运,没有碰到命运的非难,而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别人努力奋斗后的结果,奋斗的过程和成长的心路历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些人早就预料到生活中的诸多可能性,接受生活的真相就是充满不确定。而那些面对生活诚惶诚恐,举棋不定,瞻前顾后的人,并非生活真的那么糟糕透顶,而是不能接受生活的不确定,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变化。
所以,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一部分是取决于人生境遇,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命运之下的个人意志:我们有多大的意志来面对人生迷茫。
如何减少选择时的纠结、选择后的后悔情绪?
首先,从心理上消除对选择的恐惧。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告诉自己,有选择就比没选择要好,没有选择的生活如同在囚笼之中,有选择才是自由的人生。
其次,告诉自己要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把选择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失败、因此而付出的各种代价等等负面可能进行充分设想,然后再问自己:出现了这些还愿意做这样的选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看上去放弃了一个选项,但是自己更加清楚了想要什么,因为那个让自己否定掉这个选项的因素一定特别重要,这可能就是我们内心信念的一部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义无反顾地去选择,这样在实际操作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因为出现各种挫折和痛苦而后悔,因为当初在做决定的之前,这些就已经想到了。
最后,不要把决定当成选择的结束。选择很重要,但选择后的坚持和付出更重要!让我们回到《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决定救长安,遇到了多少危险,受了多少苦,他都依然坚持;崔器决定守卫靖安司,用生命兑现了承诺;李必决定救长安,愿意舍弃自己的锦绣前程,甚至敢挑战如父一般的恩师……这些形象让我们赞叹,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个好的选择,更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选择不断实践,无论风雨,无论荣辱。
最后,送给大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一句话:“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行动,为了有一天能遇见路尽头的温柔与月光,共勉。
——你们的心理老师:刘倩 李彬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