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1:15:31 浏览数:0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阳明《传习录》
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和“心理学”
2019年10月1日,祖国70周岁生日。身为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涌动着激情和期盼。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吧!
说起心理学,大家可能对西方的理论流派很熟悉,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等等。然而,要清晰地梳理出中国的心理学历史,似乎感觉有些尴尬。与西方心理学一样,中国的心理学也是从中哲学出来的。不同的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而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则是引入了西方的知识体系。
我国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当属蔡元培。1917年,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支持在哲学系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后又成立心理学系;1929年,在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他又倡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这可以看作中国当代心理学的开创时期。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心理学史是短暂的。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只是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心理学缺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实际上,我们传统的心理学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人生、人性,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外的科学体系中,“心”只是一个身体器官,研究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大脑功能。
但是在我们的古代,“心”则包含了很多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生理层面。它就指心脏这个身体器官,同时也是功能性的表述,对应的是现代心理学概念中的“大脑功能”。其次是道德层面。比如善心、爱心、平常心……
最高是哲学层面的表述,如王阳明曾提出“心即理”。其中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心中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特殊的含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剪寒梅傲立枝头”,是心中的情感和道德感赋予了花、鸟不同的形象,我们常说的“境随心转”也是这个意思;二是只要克制私欲,用“良知”勤擦拭,心就会如明亮之镜,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呈现出事物之中的理。
所以,我们古代认为“心”与人的整个身体、所处的环境乃至他人、万事万物、天地宇宙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的作用涵盖着整个身体机能。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何谓身,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对于“心”的看法不同,这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不同于国外心理学的第一大区别。
那在中国传统心理学中,是怎样描述和看待心理问题的呢?
其实中国传统心理学中,并没有“精神疾病”、“心理问题”这样的说法,更多的说法是“情志失调、心气郁结、急火攻心”等常在中医中用的词汇,这些都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至今,我们的古老医学—中医,在治疗和缓解心理症结方面仍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由于对于“心”的理解不同,中外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的心理学思想是一种整体观、一种“境界取向”,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在更大的整体中,改变你看问题的视角,或者在人格层面,从“做人”中获得感悟,从而解决苦恼。但是西方心理治疗中更强调问题取向,治疗师也是围绕来访者的求助问题展开工作,它们更倾向把人的心理成分分离开来,逐个进行分析和解决。近几年,随着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力量的增强,西方心理学中有不少借鉴东方智慧而成的流派和技术得到发展和重视,比如人本心理学、荣格心理分析、“正念”、“ACT接纳承诺疗法”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实则比西方的心理学更为博大和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
在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浸润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有着鲜明的特点。若取其精华根本,当属“天道良知”、“中正仁和”了。
天道是什么?《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是有事实可以作为依据的。比如,自然世界有日夜,有寒暑,有潮涨潮落;再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推及到人类世界也是如此,有苦就有乐,有喜就有忧,有盛就有衰,有盈就有亏。“天道”,其实就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运行规律。应该说,天道观代表了早期儒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在生活中有句俗语叫“人在做,天在看”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对天道的敬畏,是我们中国人上千年的集体无意识的沉淀,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知”是什么?《孟子·尽心上》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不经过学习就会做善事的能力,叫做良能;不经过思考就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做良知。因此,我们中国人在待人接物、包括工作中,即使不能做到“圣人”、“贤人”那样的境界,但是也都会遵循一个最低的内在约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个内在道德感是不需要诉诸外在的,而是完全基于内在的感情。
“中和”是什么?《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讲的其实就是“中正仁和”。中正——正直、纯正;仁——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美好的。“中正仁和”也是基于天道衍生出来的,因为只有做到中正,才能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这些思想对当代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众多诱惑、刺激,做到“守初心”还是有难度的,一个不小心,各种刺激都会将我们的本心淹没。举个例子~你想去学习,但是室友喊你打游戏,若拒绝,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一边应承下来一边又在心里暗自内疚;本来想玩10分钟手机,但是电影实在好看,于是拖延到一个小时后才放下手机,好像真的是无可奈何。
对于这个难题,同学们不妨通过“正心”来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和意志力。首先要存着一颗中正的心做出清明的判断,哪些为“是”,哪些为“非”,哪些是“曲”,哪些是“直”,我们要心中有数;其次要在行动中不断端正自己的心,正如我们走在路上,我们的心智很容易被路边的花草所牵绊迷惑,但只要我们时常问自己:我想去到哪里?现在的情形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我们设定的那个目标是偏离自然规律的,或者在行动中被心中杂念阻碍,那就及时修正自己的心念,使它回到符合“良知”的“中正”的路上来。如此便能心无旁骛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心”与“外物”的关系
“正心”不仅是处理自己内心纷扰的法宝,还是取得个人成就和处理与外在世界关系的基础。《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讲明了我们的内心和家国、天下的关系——即通过正心、格物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曾经提出天下大同的思想。《礼记·礼运》大同章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虽然当时的“天下”仍是指中国范围内的领土,但也可以说,这个大同思想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与平天下有关的。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仍然在践行着关于人类和平发展的愿景。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的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观和党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两者是高度契合的。
因此,“正心”不仅对于我们人类个体,还对于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把自身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格局去思考、学习、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用一颗“正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也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实现更大的价值!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