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0:13:11 浏览数:0
家和万事兴。自古以来,家庭和睦,是一个家庭兴盛的根本。
关于“家”
家或许是每一个人心底最深的依恋和牵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温暖、和睦,希望家庭成员发展的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乎全国人民都回归到了家庭,我们或者忙碌,或者无聊,或者争吵,也或者雨过天晴。确实,长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的接触,会使我们将目光集中到家庭内部,格外关注家庭成员的生活细节,导致家庭冲突几率升高。尤其是大学生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在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与你的原生家庭有了很大不同,这可能也意味着我们的家庭冲突会更加增大。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调侃的图片,生动的描述了同学们居家生活的状态,长辈对自己生活习惯的嫌弃,我们要靠家务全包来维持正常的家庭关系……
但是这段特殊时期,也带给我们很多投入家庭、感受亲情的机会,我们好像从未这么严肃认真的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对待健康,从未这么认真的跟家人生活在一起。正是在家人朝夕相处的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对于家庭中的自我,对于父亲母亲、对于家庭责任,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如果用几个词语或句子来描述你的家庭,你的描述会是什么?对于家庭,你的情绪有什么?如果你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件事情,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与家庭有关。我们从家庭中来,从家庭中学习,将来,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家庭。
家庭功能
家,是社会最小单元和细胞。对于社会来讲,它承担着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如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抚养赡养的职责、教育和社会化、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稳定等功能。对于个体来讲,它承担着情感交流、休息和娱乐等功能。
内森·艾普斯坦(Nathan Epstein)是家庭治疗领域的先驱,他认为,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发育与维持提供环境条件。在他的理论中,家庭功能可分为六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卷入、行为控制。比如,家庭事务能否顺利完成、家庭运行是否平稳,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家庭成员是否承担恰当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回应是否及时有效,对家庭和成员是否投入情感、精力和时间,促进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允许成员发展自我等。
只有极少部分的家庭,功能是严重缺失的。如:家庭事务混乱,导致最基本的家庭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如经济拮据、无法抚育子女长大、子女教育受挫无法正常社会化、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感情交流,个人行为极端被约束或极端被放任。
那么,家庭功能缺失,是否会造成个体人格发展的缺陷,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消除的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历会影响个体的一生,而且这种影响是难以磨灭的。这似乎是一个“原生家庭决定论”的陷阱。确实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然而,影响人格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我们成长经历中的老师、同伴、其他重要他人,也对自己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像我们内心的善与恶、自私与慷慨、挑战与放弃之间的斗争一样,你完全有权利选择你要认同的人,选择你认同的道路。所以,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不够完美,请别放弃,跟随着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人生!
家庭沟通模式
美国家庭治疗先驱,萨提亚女士,曾经描述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50%的人回答“是”;30%的人回答“不是”,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的。
上述几种沟通模式,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下几种类型:
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些方式去沟通?本质上是因为缺乏“能使我们成为自己的自尊”,所以人们就会在人际交往中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免受到伤害。
其实,在每一个看起来强势或弱势的交往模式背后,都有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比如,讨好者担心如果提出自己的意见或以任何独立于父母和配偶的方式来行动,就会有不被赞成的风险;指责者也有感到受了威胁,为了掩饰自己的空虚、无价值、不被爱的自我而以攻击作为反击手段;超理智者只有保持一段距离才有安全感,他们依赖于自己的理智以避免承认他们也有感情和容易受伤; 打岔者(通常是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家庭宠儿)只有通过表现出可爱和无害才能获得赞同。
学习家庭沟通模式,第一,是要了解自己和父母,在我们常用的沟通方式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内在需求。如此,我们便会较少受到外在行为的误导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有以下抱怨:
我的父亲是一个惯用超理智的方式对待家人,他好像没有情感!
我的母亲除了指责就是抱怨,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我也不爱跟她说话!
其实,他们是在用他们的方式生活,透过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否能够理解他们真正在渴望什么?你的父亲可能只是想增加对事情的把握度,你的母亲可能太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我可能在害怕得不到肯定和喜欢,我的弟弟可能觉得自己没那么重要吧!
我们需要看见自己和他人的悲伤、软弱甚至无能,这样才有可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愤怒、委屈、屈辱的情绪,也才能够平和的面对自己和他人。
第二,要明白发现问题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伤心,而是让我们学习更加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一致性沟通。
首先,这里的一致,是指内在情感和外在语言、行为是一致的。如,我内心的情感是愉悦的,此时一致的言语是“我很好”,不一致的语言是“我不好”,同时表情和声音低沉严肃。相反,我们内心情感是悲伤的,此时一致的言语是“我不好”,不一致的语言是“我好的很,不用担心”。固然,偶尔的假装坚强,也可以让自己克服困难,但是切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有很多,及时寻求帮助有助于问题更好的解决。毕竟,我们都不是生而坚强不催的。
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觉察自己的内在情感,学习用一致性的言语来表达。从人际沟通的角度来讲,当我们首先关注了当下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才有可能关注到当下的情境是什么,他人的感受是什么。
举个例子:想象你刚刚碰伤了别人,你会怎样反应?
讨好型:对不起,非常抱歉,我就是这么不小心,都是我的错!错误都是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惶恐、自责,认为自己更不好了
指责型:你怎么看的路,没看我要从这里过吗?!全部的错误都是别人的,内心充满了愤怒,认为这个世界更加不美好了
超理智型:我会给你赔偿的。
打岔型:哎呀,这个地方设置的太不合理了,所以才会这样,真是的,应该跟有关部门反映反映!
一致型:非常抱歉,这地方太窄了,我没注意,碰到你了。你一定很疼吧?
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它们。当我们说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发现许多之前的不安根本是不存在的,当你愿意表现得一致的时候,别人也感到安全和解放。
与家庭和解
“幸运的孩子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多人在成年后都以原生家庭作为自己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童年受过伤的我们,就该沦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吗?不该是这样。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与家庭和解。我们无法选择和改变父母,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把握自己作为成年人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去修复自身的问题,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成就自己,也成就下一代更美好的原生家庭。
首先,改变对父母理想化的期待,看到父母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
我们经常认为,父母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他们应该为我的成长提供完美的环境,他们应该是没有缺点的。然而现实中的大多数父母,他们平凡,平庸,甚至有些令人嫌弃……这并不是任何谁的错误,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中存在一个理想化父母的形象。这就像一个小孩子,在他最无能无助的时刻,那么的期待一个神一样的父母把他拯救一样。对理想化父母的渴望,也是对理想化自己的渴望。
当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对父母的怨恨、埋怨可能就会突然消失。因为你也许突然想起,自己的父母是怎样长大的,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他的内心装着什么?他的人生发生了什么?
童年的伤痛其实是无法绝对避免的,父母即便有各种不足,但请相信,他们都已经竭尽全力去做最好的父母。因此,接纳自己平凡的父母,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理解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情感的回应,也许是你对家庭最好的支持。
即使那些来自父母的伤害确确实实存在过,过去已经发生,试图改变过去,是一件永远也不会成功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那个可以归咎的人。而应该从自己的改变开始,不让消极的影响代代相传,继续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其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你了解你的家庭故事吗?你能否从你的家庭故事中理解你的祖辈、父辈,理解你自己的成长?因为只有理解和接纳过去,才能走向未来。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哲学终极命题,也是生活的命题,自我成长的命题。
因此,你不妨试着写出三个关于家族、家庭的积极故事,看看它带给你什么启迪?记住,任何苦难、任何悲伤,也蕴藏着人性的光辉、潜能和渴望。出身卑微的家庭,正努力挣扎着去奋斗和进取;一个父亲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成全孩子求学的渴望;一个对孩子寄予高期望的家庭,那是因为渴望幸福与安康……因此,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去重新定义你的家庭故事吧,你会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获取成长的动力!
第三,承担照顾自己和家庭的责任。
很多同学讨厌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岂不知,这个最佳理想的达成是需要自己的实干的!
我们不能一方面宣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希望父母参与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像个小孩子一样不停地刷手机,昼夜颠倒,生活不能自理,这种矛盾的做法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也很难让父母内心安定,由此导致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形成了一个闭路循环。因此,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在于,自己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规律作息,卫生整洁,学业进步。当父母看到自己真的长大了,那么他们就会自动退让,把广阔天地让位于你。
也要记得,要用爱、关怀和希望代替偏见、猜疑、赌气、叛逆…也许在那时,你与父母的对话会更加的平等,彼此间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你会理解你的父母为你付出了什么,也会真正理解家的含义!
问题不是问题,如果应对才是问题。
欣赏并接受“过去”,它是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