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0:24:10 浏览数:0
我们生下来,开始经历各种世事,就一直被各种情绪包围着。我们时而开心,时而悲伤;时而喜悦幸福,时而焦虑无措。我们也可能是感到嫉妒的,羞耻的,也可能是感到无畏的,坦然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以更胜以往的存在感伴随着我们。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情绪问题异常突出。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撑起心灵保护伞。
觉察情绪,接纳情绪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每天开心、天天快乐,也总是给予他人幸福、愉悦的美好祝愿。而极力躲避那些让自己感到悲伤、难过、亦或是恐惧情绪的事情。也是出于这样一部分原因,我们人为的给情绪贴上了正性和负性的标签。我们钟情于那些正性情绪,希望这些情绪常常出现,并且持续得尽可能久一些。相反,我们都很讨厌负性情绪,希望这些情绪永远不要出现,甚至一旦出现这些情绪,我们希望立刻消除。负性情绪似乎成了我们的敌人。我们对负性情绪避而远之,极力打压。负性情绪真的能如我们所愿再也不出现吗?我们有能力真的消除负性情绪吗?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负性情绪同正性情绪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回想下长达四个月之久的这些时日:从令人头秃的考试周结束、完美假期即将开启的时刻,我们早早制定好假期计划:春节出行、假期游玩、好友聚餐... 那时的我们满怀期待,我们开心、兴奋;到新冠肺炎确定人传人,开始封村封城、网络拜年,我们开始不知所措、些许紧张;再到新冠肺炎全面爆发,延迟复工、推迟开学、居家战疫,身边的一切似乎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一方面,我们睁眼闭眼关注疫情信息,每日新增病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等等,我们紧张、焦虑、恐惧、甚至变得抑郁、敏感多疑;另一方面,15天24小时建设雷神山、火神山,我们看到那些逆行者,心里满是激动,充满感恩、赞佩和尊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体验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后来再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开始复工复产、网课学习,但依然餐饮行业不聚餐、不聚集,娱乐场所不开放,我们有着些许烦闷、不爽和急躁;直到现在,陆续返校复学,政府发放消费券推动消费、餐饮开业、景点开放,我们的心态也随之稍稍平和、宽畅,紧张焦虑感降低、情绪也渐渐稳定。
这四个月,我们感受到了情绪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看见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接纳和抱持这些负性情绪的存在。疫情就是当下生活的一部分:要允许自己适度的焦虑、紧张。不与消极情绪对抗,其实就已经是管理情绪的重要方法了。
认识情绪,读懂情绪
通过对情绪的觉察,我们会发现自己有着多种不同的情绪,原来我如此的“善变”。不要担忧~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其实恰恰说明我们对情绪状态比较敏感。这个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情绪为什么多变?
情绪的发生和变化是否随机?影响因素是什么?
情绪变化意味着什么?
透过情绪,我可以获得什么?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有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是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比如:食物、水、空气、健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理需求未满足的人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如果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会感到身边的事物对自己构成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第三层次是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人会变的很爱面子,或是积极地用行动让别人认同自己,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只有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或者部分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才能相继产生,它是一种衍生性需求,比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等。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个体,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以上这五种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
当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开心、满足等积极的情绪,而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
比如,新冠肺炎全面爆发的那段时间,我们很紧张、很焦虑。这是情绪在告诉我们,新冠肺炎传染性高、传染速度快、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致死率,它是危险的,会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紧张、焦虑”经过解读,原来是缺乏安全感,是对丧失的恐惧,是对健康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情绪,它在表达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渴望。
从这个角度,情绪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传信使者”。它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一些重要信息。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比如,害怕让我们远离危险;愤怒可以捍卫自己的边界;内疚谨防我们做错事;讨厌可以让我们避开自己不喜欢的情境。
所以,负性情绪也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不可能被消除,也不该被消除,这些情绪反映了许多我们平时难以意识到的深层心理活动,而抓住和负性情绪对话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也更有利于下一步行为活动的开展。
萨提亚家庭治疗中有一个重要的冰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它就是“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就像一座冰山。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情绪感受、观点和想法、期待、渴望,最深一层次就是我们的自我。解开冰山的秘密,我们就能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见真正的自我。
比如,“嫉妒”情绪,人们处在嫉妒状态时往往会言语刻薄,甚至有破坏行为,深入水平面以下我们可以发现,嫉妒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我真的很喜欢、很渴望某物,或者我真的很希望像别人那样优秀;第二层是,我现在还得不到我想要的那些。
其实,我们离真实的自己只差一个“觉察”和“解读”。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情绪,尤其是当消极情绪到来时,我们思考的不是为什么会有这些消极情绪,而通常会应激式的,跳过了觉察情绪的阶段,直接宣泄情绪,让自己“淹没”在情绪中:指责、争吵,或者冷漠,发泄式的破坏,然后暴跳如雷。也有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没有及时被觉察或对外出于道德,不被自我允许充分表达,而转向了内部,进行自我攻击,或极力压抑或者驱赶它们,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消极情绪依然储存在身体里,到下一次遇上刺激情境,便又更强烈的爆发出来。又或者一直在身体里积压,最后演变成情绪障碍或是心理问题。
因此,如何表达和调节“消极情绪”才是情绪的转化之道。
表达情绪,调节情绪
情绪,需要有出口去疏通。
1.正确的表达情绪
表达情绪,倾诉情绪。倾诉就是把憋闷在心里的话表达出来。可以是诉说的
方式,也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比如写压力日记等等。
真正的表达情绪可以分为三个小步骤:
首先,要说出事实,注意实事求是:比如,你每次打电话给我,一提到各种负面的信息跟我抱怨的时候;我跟你倾述着我的困难的事情,你表现出不以为意的时候;
其次,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让我很愤怒,很生气,很失望,很伤心;
最后,要说明自己的需求:我希望你多理解下我的处境,我已经筋疲力尽, 我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别人的事情;我也需要你的关心……
表达情绪,关照我们的情绪,是有效调节情绪的开始。
2.合理的宣泄情绪
声音宣泄。比如:卡拉OK飙歌、用力喊、使劲吼;
眼泪宣泄。流泪是人对负面情绪自然宣泄的一种方式;
肢体宣泄。比如:跑步、运动。
3.调节认知,转换视角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阿尔伯特提出了情绪的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某一诱发事件A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引起的。在 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比如:网课学习,有的人觉得烦躁、无聊,因为他认为网课太不方便,控制不住玩手机,效率太低;而有的人则是事先复习,认真按时上课,因为她知道网课学习可以很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
可见,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和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因此,要调节情绪,人就必须与不合理的观念和信念进行辩论,找到不合理信念B,换个角度,对不合理的信息提出挑战和分析,进而产生好的效果。
4.规定行为,正向积累
停止负面信息的摄入,选择性的接受信息,不要被信息绑架;
行动起来。少想多做,现在开始先动起来;
学会引入资源,相互约束。如果自己行动坚持下来比较困难,可以和同学朋友相互监督;
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幸福。每天做一件积极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打破负性情绪恶性循环的怪圈,主动做出改变,去创造、体验幸福。
5.自我放松
一是深呼吸训练。它是通过深度呼吸,使我们身体的组织器官与呼吸节律发生共振,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做的时候,呼吸一般控制在一分钟六次,每次吸气四秒,吐气六秒,每天做两个五分钟。正确的腹式呼吸,是当你一吸一呼时腹部随之一起一伏。这种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很有用。
二是蝴蝶拍。这是一种寻求和促进心理稳定的方法。基本操作就是双臂在胸前交叉,双手交替轻拍自己的双肩,注意速度一定要慢, 每次5分钟。
①把你的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左手放在右手臂上,右手放在左手臂上,缓慢地交替着拍打。左手和右手交替拍一次为一轮,4-12 轮为一组练习;
②请你一边拍打一边想象你最近感到比较温暖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来自于你的朋友,也可以来自于能给你带来力量和温暖的事件;
③请你提取这个事件中最为积极的画面和感受,想象着这个画面和感受,继续缓慢地做一组蝴蝶拍;
④如果你的体验是积极的,那么请继续做下一轮;如果体验是中性的,可以停止练习;如果体验是负性的,请回到当下,试着做几次深呼吸。
6.刻意练习,发生改变
情绪管理是一种技能,就像瑜珈、开车一样,需要刻意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注意积累那些能有效调整我们的负性情绪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而且要在日后刻意练习。
这里的重点是:刻意练习。目的是让积极的情绪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比如爱、感激、淡定、平和等等,从而积极地影响他人。
善用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管理情绪,更要会“用”情绪。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情绪的功能,将单纯的情绪感受转化成行为的动力,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助力。
1.适应功能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这时候就是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得到成人的抚养。情绪直接反映着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睛雨表,如通过愉快可以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可以表示面临困难;人还通过情绪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总的来说,人通过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而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动机功能
情绪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有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临近deadline,我们紧迫感增强,完成作业的效率也提高。
3.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通常,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比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也就越差。
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人的行为也会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
4.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也就是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情绪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功能。
所以,人所体验到的情绪,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情绪自古至今在人类进化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上述内容能够帮助同学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去“看见”情绪,看见情绪背后的意义,遇见真实的自己。
——你们的心理老师:文洁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