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19:54:48 浏览数:0
做事情的时候,是该三思而行,还是随心而动?对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真实事例,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直觉是什么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坎曼(Daniel Kahneman)曾提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双轨道思维(two-track mind):轨道1是我们幕后的、直觉的思维,它是迅速、自主、便捷、联想性的、隐含的,无法通过内省来察觉并常常富含感情。轨道2是我们熟悉的、有意识的、外显性思维,它是有意的、按一定顺序和逻辑的,并需要通过努力来使用。随心而动,其实就是轨道1,就是直觉;三思而行,其实就是轨道2,就是理性思考。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让我们逐渐建立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过程,我们会越来越习惯遇事用头脑分析,甚至觉得,没有经过分析,没有找到充分的、拿得出来的证据就做决定是鲁莽的表现,因此,直觉的力量往往被我们忽视。
直觉究竟是什么呢?直觉很难被定义,但大家应该都体会过直觉,比如看到一幅画,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具体说吧又说不出来,或者是今天一起来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事情,而事实上真的发生了。我们会发现直觉超出了一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范围。
直觉如何产生
为什么直觉会难以描述,难以解释呢?在我们感受到直觉,用直觉分析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有大脑的无形运作,但这种运作或机制我们又似乎无法解释。这个过程发生于大脑的感知区域,而不是认知区域,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是我们觉得就是这样。关于直觉,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灵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因,而理性却无从知晓。”在我们的思维中,自动的部分要比主动的部分多得多,且这些自动的思维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这些自动的思维的外显形式,表现为生活中的直觉。生活为直觉提供了“土壤”,直觉源于生活,源于经验,源于常识,甚至源于我们基因中深藏的记忆。我们祖先的生活史告诉我们应该惧怕哪些东西。我们带着大脑中古老的记忆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会惧怕禁闭和高处,害怕蛇和蜘蛛,害怕我们部落之外的人。当我们面临危险时,大脑就会从那些已经得到的“生活”中给我们警告,如害怕时的发抖,手心出汗等等,反之在比较安全的情况下就表现得相对放松,舒适等等。现在请你想象一个场景:你在草地上徒步,突然看到一条蛇,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也许是转身就跑,甚至连蛇的样子都没看清楚。在你的分析思维还没有对这条蛇进行一步一步地思考的时候,逃跑的举动就已经做出了。假想下,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下意识的直觉思维的反应,会怎样呢?直觉存在的意义其实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
关于直觉是如何产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人类在思考时不仅动用大脑,还在利用全身收集信息,然后用这些信息辅助思考。也就是说,在一些思考关头我们不是仅仅凭借大脑皮质这些专门用于分析思维的器官,还会用到与情绪甚至生理反应有关的皮层等等来辅助思考。有人曾研究企业领导者,让他们做一些战略决策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标准答案,然后根据他们在任务中的得分把他们分为好的战略决策者和一般战略决策者,最后通过脑科学技术研究他们大脑的运作。结果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一个明显差异:一般战略决策者往往采用大脑的与分析思维有关的脑区,而好的战略决策者还能用到与直觉思维有关的脑区,这一脑区负责接收身体包括内脏、心脏等传来的神经信号。这就真的是随“心”而动。
直觉的使用
虽然直觉让我们更快地做出反应,在某些情境中可以很神奇地让我们做出正确选择,但要注意的是,直觉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首先,上文说过直觉源于生活和经验,直觉是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果。有经验的汽车机械师常常在匆匆打量和倾听之后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不用按部就班地检查;能记住50000种棋局的大师,只要瞥一眼棋盘,就可以持续地下出快棋。这样的表现都是经过长期打磨和训练积累而成。
其次,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人在紧张,烦躁的情况下最易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并相信自己的判断是真实的。美国911事件过后,许多民众在脑海里对当时恐怖的景象挥之不去,许多美国人对飞行表现出过高的焦虑,甚至选择减少飞行。美国国家安全局报道说,从2001年到2003年,按每英里计算,美国人死在客车上的危险是在商务航班上的37倍。看来,美国民众依靠直觉回避飞行而选择陆地交通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这么说起来直觉有利有弊,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使用直觉呢?
首先,平静时积极使用直觉,倾听内心声音。当遇到问题实在没办法解决时,就把自己放空,什么都不想,让自己尽可能平静下来,很多时候答案就会慢慢从心底浮现。写文章没思路时,或者要做出一些比较重要的选择时,比如到底要不要考研,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个方法特别管用。也许是放空能让我们从繁杂的信息和思绪中脱离,交由直觉去找到思路和答案。
其次,遇到事关安危的情况,身体产生强烈但说不出为什么的感觉时,听从自己的内心。前面说到过,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仅运用大脑,还会用身体来收集信息作为辅助。如果你在某个场景中,莫名地感到不安,那很有可能是你的身体比大脑更快速地捕捉到了危险信号,那这时最好能够听从自己的身体感受,尽快离开当前的环境为好。
最后,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和直觉并不矛盾,而是相互配合的。分析思维通常解决我们惯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然而在遇到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问题时,我们可能就需要求助于古老的智慧——漫长的进化岁月所赋予我们的直觉的智慧。我们一方面,利用分析思维去处理问题,另一方面,也会让自己的直觉思维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敏感度,就如一把藏在鞘里的刀一样保持锋利。
直觉,这种迅速的、自动性的、非理性的思维和情感,从我们的经验里收获果实并指导我们的生活。直觉功能强大,常常很明智,但有时会带来危险,尤其是当我们太注重感觉而疏忽了思考的时候。今天的认知科学让我们更加赞赏直觉的能力,但同时也提醒我们把它与现实相对照。充满智慧和批判性的思维常常始于我们倾听来自自己广阔的内心深处的低语,然后在我们细心求证、验证结论和规划未来时成型。
——你们的心理老师:刘倩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