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15:42:03 浏览数:0
大学生的自我独立之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龙应台《目送》
“独立”是每一个青少年要面对的任务。如果说,行为的独立、思想的独立、经济的独立是判断个体是否自立的三个方面,那么,除了经济独立还有些困难的话,大学生要在行为上和思想上做到独立,即是社会上约定成俗的关于“独立”的标准了。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独立”?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又会经历什么呢?
在认识“独立”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自我”这个概念。不知大家有没有好奇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如何成为“我”的呢?又或者“我”是何时成为“我”,何时意识到“我”,何时开始执行“我”的指令呢?历史上,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理论众多,它们用或粗或细的线条勾勒出了“自我”发展的过程。
其中,客体心理学代表人物马勒提出的“分离—个体化”很好的诠释了个体独立的过程。意思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与养育者共生,然后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分离是指孩童达成一种和母亲分离开来的精神内在意识,形成了“人—我”的界限;而个体化是一种“我是(I am)”的感觉,是一种存在的意识感、一种实体感。
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是漫长的。马勒把人从出生到3岁的心理成长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也就是四个过程:
(1)0-2个月是自闭期。这个时期婴儿绝大多数时间是睡觉,与外界没有交流和沟通,处于一元关系阶段;
(2)2-6个月是共生期。此时,婴儿开始朝母亲微笑,这种社会性微笑预告了二元关系的开始。婴儿对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融合状态,觉得母亲是附属的自我,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他不能把自己和母亲分开;
(3)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6个月开始,婴儿会变得更加独立、更个体化。从认知和知觉层面上,婴儿逐渐开始区分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感觉到我和母亲不是一体的,意识到“我咬母亲一口,我不疼”。区分母亲和自己的差别,是人类走向个体化独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4)24-36个月后:客体永恒性阶段。此时,儿童具有了“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他们内化了母亲的形象,无论她在或者不在;他们还发展了整合的能力,即把和同一个人有关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来,这个能力对小小的他们安然度过人生中一个个分离的痛苦来讲,具有莫大的抵消作用。可以说,此阶段的心理能力是儿童未来独立之路的基础,使得儿童即使在一些压力和困难情境下,其功能也能够发挥。
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说,独立的心理进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每个人都在为“独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尝试和努力。当一个8个月的孩子想要喝水而不是喝奶,这是独立;1岁多的孩子跌倒了并拒绝妈妈的帮助,尝试自己站立起来,这是独立;3岁的孩子开始面对陌生的幼儿园,这是独立;5岁的孩子开始面对黑夜独自入睡,这是独立;一个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兴趣班,这是独立;一个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学校,这也是独立。在有独立的地方,就有分离-个体化。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可能会在一生中不断重复着分离与个体化的心理发展过程[1]。从青春期开始,分离—个体化的进程加速,最为明显的就是始于中学的“叛逆”现象。这个时期,孩子们一方面开始寻找自我,有了自己的秘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朋友,开始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断挣脱父母的管教、批判父母错误的观念,给自己设计未来的发展道路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这是一个自我“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孩子们在生活、交友、学业、情感等方面又不断遇到挫折,使他们不得不需要父母的帮助。有的孩子会返身寻找父母的支持,或者讨论与父母间的分歧,这可以看作“和解”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分化—和解过程中,孩子们会完成分离-个体化的任务,成长为具有独立思想和行动力的个体。
但是由于个体、家庭、社会文化等原因,孩子们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挣扎和痛苦。独立的进程也是缓慢的,如果从青春期开始算起,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到大学毕业,有的人甚至要在工作多年、成立家庭以后才能真正做到独立。在极端情况下,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或者孩子因为缺乏应对世界的能力,都有可能使孩子退缩,从而退回到“共生”状态,无法独立成长,现实生活中的“啃老”则是典型的例子。
“独立”中与父母关系的处理
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为家庭关系感到困扰。如“父母不同意我选择的道路”,“不喜欢父母的生活状态,不想回到家里”。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子女的我们,必然割舍不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情,以及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责任感。如果我们在其中感到冲突的话,可以试着做下面的事情。
第一,要找到自己的需要。关注自己,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学们可以试着从小的方面入手“找自己”,如我喜欢做什么事情?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我喜欢什么样的人?我喜欢的颜色?我喜欢的衣服款式?我喜欢读的书?对某件事情,我的观点是怎样的?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我希望的职业是什么?我能为我的需要做些什么?……我们需要关注到自己,然后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条通往自我的旅程是很愉快的。
第二,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建立与父母的边界。父母的需要是什么?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父母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跟自己的冲突和一致分别在哪里?我能否达成父母的要求?对于冲突的部分,可能怎样去解决?……这些我们都要先做一个评估,然后再寻求一条和解之路。
那么问题又来了,假如父母仍然不能理解你,怎么办?
首先,如果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默默坚持就好了!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崛起,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而父母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你“想要长大”和“长成自己”的渴望。任何家庭中的关系互动都是动态的,当孩子坚定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并看到成果的时候,父母可能也会随之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试着从父母的视角去看待你的选择,理解父母的想法。也许在实践过程中,你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随之修正自己的计划。
其次,要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也许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有很多“错误”,但是,永远不要忘记,父母也是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的需要的一个人。其实,孩子们并不太清楚父母的幼年发生了什么,父母为什么会是现在的状态。所以,试着了解“父母”这个人吧,而不是单纯从孩子的角度提要求!当真正理解、尊重父母的时候,孩子们便开始了作为成人角色的与父母之间的对话。而一旦真正成人之间的对话开始,你们的关系就会变的顺畅起来!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尊重理解父母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独立之路!
——你们的心理老师:利萍
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节目
[1] 贾晓明,中国家庭文化下的多重分离与个体化的心理发展阶段----对马勒心理发展理论的再发展。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86080222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